媒体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政协委员话民生|打造广州文化IP,助力大湾区文商旅深度融合

日期:2025-04-18     

  日前,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委员李遂萍,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陈和晓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广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左起依次为广州市政协委员李遂萍、主持人吴央央、广州市政协委员陈和晓) 

  广州,地处五岭之南、南海之滨,两千多年长盛不衰,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两千余年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海洋文明与本土传统在此激荡融合,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其文化肌理在街巷建筑、舌尖风味与市井烟火中历久弥新。 

  明清时期,西关因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兴盛,成为全球商贾云集的“金山珠海”。青砖灰瓦的骑楼街巷间,诞生了独特的西关大屋:趟栊门、满洲窗与西洋雕花柱头的混搭,折射出“一口通商”时代的中西对话。粤剧锣鼓声从八和会馆飘出,西关小姐手持檀香扇的绰约身影,与茶楼里“一盅两件”的早茶文化,共同构筑了广府人“叹世界”的生活哲学。

  今天的永庆坊,将李小龙祖居、銮舆堂粤剧銮舆铺活化改造,让传统市井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三雕一彩一绣”即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记录着手工艺巅峰时代的匠心。随着时代变迁,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正进行创造性转化。广绣大师将蒙娜丽莎绣进香云纱,醒狮少年在CBD玻璃幕墙前腾跃,传统技艺在跨界中寻得新生机。 

  从南越王宫署的曲流石渠,到明代镇海楼的五层雄峙;从圣心大教堂的哥特式双塔,到沙面岛的殖民风格建筑群,广州的天际线叠印着不同文明的印记。

  在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平衡中,广州开创了独特的“微改造”模式。荔枝湾涌揭盖复涌,重现“一湾溪水绿”的西关风情。被誉为“广州祖庙”的五仙观历经建筑主体修缮和提升后对外开放,与南粤先贤馆组成“一观一楼一仙迹”和“一馆一阁一林苑”,生动讲述“五羊传说,福佑广州”的城市起源。 

  这座从不闭港的城市,始终保持着文化代谢的活力。当粤剧水袖拂过珠江新城的霓虹,当非遗通草画邂逅数字艺术,当老字号茶楼飘出氮气咖啡香,广州正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奏。放眼未来,如何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文脉编织进未来图景,助力大湾区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认为广州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广州市政协委员李遂萍: 

  “广州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是做了不少工作的。比如荔湾区就保留了很多广州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包含14片历史文化街区、188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226处历史建筑和372处传统风貌建筑。在非遗传承方面,荔湾区也做了很多工作。目前,荔湾区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81名,设立了14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和5家省示范性大师工作室。非遗项目在工艺美术、非遗饮食、中医药和茶叶贸易等四大类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以‘玉雕、象牙雕刻、木雕、广彩、广绣和西村窑’为代表的‘三雕一彩一绣一窑’在省内实力突出。”李遂萍说。 

  她认为,西关文化是广州文化的精髓。西关建筑风格独特、饮食文化丰富、商业文化发达、手工艺精湛和民俗文化多样。同时,西关还汇聚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众多传统节庆活动和民间习俗。 

  “近年来,广州不仅大力推广西关传统文化,还在不断完善像永庆坊这样的旅游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游客来这里参观游览。”李遂萍表示,在这样一个文商旅结合的地方,大家可以集中地、深入地了解广州的文化。 

  广州市政协委员陈和晓: 

  “广州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现存文化遗产众多。广州不少道观保留下来的古迹都是文化遗产。比如在海珠区纯阳观内的一座朝斗台。”陈和晓表示。

  陈和晓介绍,朝斗台始建于公元1829年,由著名天文学家、纯阳观开山祖师李明彻真人所建。李明彻真人是一位既传承中国古老文化又敏锐关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的道士。他将西方近代天文学与中国古老的星象学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近代天文学宝库。作为广东最早建立也是现存唯一的古天文台,朝斗台不仅承载着天文学发展的历史,还反映了道教对自然科学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陈和晓还提到了岭南画派的发祥地——梅社。“梅社位于纯阳观内,成立于1928年,起源于岭南画派的先贤居廉、居巢在纯阳观的艺术交流活动,后来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文人墨客结社,以独特的文化交流方式,开艺术风气之先。” 

  陈和晓介绍,梅舍命名与梅花密不可分的,除了因为当时梅社所处之地漱珠岗的满山梅林外,更是因为梅花具有“经苦寒而溢芬芳”的高洁品质和坚贞品格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相通,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2009年在纯阳观成立‘广州市梅社书画院’,延请当代著名书画家陈金章、陈永正、黎明、陈永锵、卢延光任名誉院长,潘亲任院长。迄今为止,梅社书画院共举办各类主题的书画展六十多期,如陈永锵梅花展、刘济荣作品展、吴佰如神仙人物作品展、陈永康花鸟作品展等,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赏。”他说道。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广州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比如,我们运用了现代的数字技术建立种类齐全的广州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生动鲜活的广州历史资源体系。”他介绍。 

  主持人:目前,广州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广州市政协委员李遂萍: 

  “首先,我觉得是IP打造难度较大。在众多的文化元素中,我们要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传播力的符号形象,在现阶段是比较难的。要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岭南文化符号,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和创意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同时,这个文化IP的打造还要考虑到现代的审美和市场的需求,确保我们的产品既有吸引力也有商业潜力。”李遂萍说。 

  她还指出,目前广州的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粤港澳城市群中各城市文旅产品主题雷同、缺乏特色,这使得我们难以形成区分度高的文旅品牌。这会影响游客的体验,使游客缺少了解文化差异的机会。” 

  “如何增加大家对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我们可以讲故事。比如在介绍历史文化古迹的时候,我们除了讲这些建筑的历史,还可以讲讲这里曾经生活的人和事以及它为什么值得留下来。这样才能引发大家的兴趣。”李遂萍表示。 

  主持人:对此,您有哪些建议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陈和晓: 

  “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我觉得我们可以整个全市的宗教资源,绘制一张广州宗教地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收集宗教场所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等数据,对广州市宗教场所的空间分布进行时空分析。”他表示,“广州宗教文化时空分布图”能够向市民游客直观地展示宗教场所分布、宗教文化发展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陈和晓还建议,广州可以建设一个宗教历史文化数字博物馆和虚拟体验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设宗教博物馆,高度还原宗教建筑,将广州市宗教历史文化资源以虚拟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对广州文化的直观感受。 

  “我们还可以打造一批宗教历史文化品牌。推动‘一寺一志’‘一寺一馆’等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活动,挖掘宗教历史文化中的海丝、中医、茶道、书法、绘画、音乐、武术、养生、园林、建筑及其它优势文化元素,推出差异化、沉浸式、高附加值的‘宗教+文化’体验项目,打造一批历史文化特色品牌。”陈和晓表示,广州还可以打造一批宗教历史文化地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广州市政协委员李遂萍: 

  “首先,我们要有文化IP的综合研发与产业融合策略。我建议广州从西关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故事。另外,我们还要搭建文化IP载体,结合区域特点,融合新兴数字科技技术,进一步延伸开发相关的视觉形象、文创产品、文旅地点等关联性强的表现形态。”李遂萍建议。 

  在文商旅产业融合方面,她建议,打通文化产业化路径,充分整合示范区的商旅资源,开发以文化IP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美食等,在周边餐饮店、旅馆、景点以及直播、网店等渠道推广销售。   

  “创新营销模式也很重要。广州可以通过数据算法精准把握游客市场,并围绕西关文化IP,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处、连接点,多措并举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的营销推广。”李遂萍表示,同时,广州还要加强创意产业支持,鼓励和支持影视、音乐、电竞、动漫、创意设计等新兴融合业态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示范区文商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文: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