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百姓提案”带来的改变 广州荔湾区政协助推老旧物业提质增效工作
日期:2025-03-18
沿着广州市中山路向西而行,在百年古建筑陈家祠对面,一片橙色的建筑格外亮眼。钢管、蒸汽阀等工业老物件随处可见,科技公司、网红店、咖啡店琳琅满目,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独特风格,成为街坊、游客热衷的打卡点。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旧厂房。这一切改变,源自一件荔湾区政协的“百姓提案”。
荔湾区是广州的中心城区。一江珠水将其划分为南、北两片,其中,北片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集聚,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分布着大量的老旧物业。区政协委员朱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根据界别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提出了《对老旧厂房、办公楼宇、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百姓提案”》,建议对荔湾现有残破的老旧厂房、入驻率偏低的办公楼宇、经营业态落后的专业市场进行转型升级,改造成优质的产业发展平台和载体。该提案曾被列为荔湾区政协年度“十大百姓提案”,并作为区政协主席主题教育调研的重要课题予以推动落实。
“要发展产业,首先要解决平台和载体的问题。”围绕该议题,区政协召开调研工作动员会。区政协主席吴辉文表示,希望通过调研,对荔湾区北片物业和产业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调研掌握情况、创新思路,为解决发展问题提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依据。
思路清,则方向明。随后,吴辉文带领政协委员,先后到荔湾区北片各街道实地调研,召开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一行人在大街小巷中边走、边看、边问,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数据摸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区内老旧物业底数,整理出207个总面积约320万平方米的“五旧”(旧厂房、旧仓库、旧园区、旧楼宇、旧专业市场)物业底册。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这些老旧物业大都有着优越的区位、完善的配套,但普遍存在着“不能改”——产权情况不清、物业性质不符;“不想改”——改造动力不足、资金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不会改”——缺乏方向定位和改造路径等难题。
针对“不能改”的难题,调研组提出“一篮子”解决办法,建议建立项目服务专班模式,实行“容缺受理”信任审批制度,规范老旧物业提质增效机制;建议对纳入提质增效改造项目库的物业载体,荔湾区应当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和资金支持,以解决“不想改”难题;建议荔湾区加强对物业的指导,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园区,以解决“不会改”的难题。
在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的同时,区政协将调研成果转化和提案办理落实相结合,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建议选择存在问题有共性、改造条件较成熟、示范效应强的园区开展老旧物业提质增效工作试点。
荔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提案和政协的调研报告,明确由吴辉文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推动。随后,工作专班召集多个相关部门深入沟通协调,将113个物业纳入老旧物业提质增效项目库,出台了区老旧物业提质增效工作指引,明确了老旧物业提质增效项目定义、申报要求及具体工作流程,并简化审批程序,为推动荔湾老旧物业提质增效和产业平台载体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推动老旧物业提质增效是一个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2024年,区政协再次围绕关于老旧物业提质增效工作情况组织调研组进行实地走访,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眼”见证试点地区的成长。
目前,经过多方努力,荔湾区已推动超20万平方米老旧物业完成改造,引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创新型企业超过50余家,实现全区新认定高企、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字信息企业双位数提速,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老厂房破茧成蝶,变身宜业宜商宜游的人气打卡地;新载体破土而出,成为龙头企业吸聚上下游产业的超级引力场……一场场可知、可感、可喜的空间变革正在荔湾区发生。
文:人民政协报记者 林仪 通讯员 林锋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