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做好数字教育“加法”——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热议教育数字化建设
日期:2024-12-04
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为推动广州在数字教育这条“高速公路”上行稳致远,广州市政协近日组织市政协委员和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围坐一起,围绕“推动数字教育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主题建言献策。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全市1至8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开设智慧课堂、构建AI+智慧教学工作站、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资源平台……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广州正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在这期间,收获了大量好评,但同时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对数字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
“我特别喜欢数字化课堂,因为它让学习变得很有趣。我可以随时回放老师的讲解,不懂的地方还能在线提问,真的很方便!”
“现在学校的资源还是不均衡的,如果能够更加均衡一点那就更好了。”
……
数字教育是什么?如何提升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能力?在“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上,政协委员们各抒己见。
“数字教育在我看来,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途径。”市政协委员贾强认为数字教育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智能分析等,为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但如果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做到公平和共享呢?因此,贾强建议增加市级对区级的支持力度,推进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的技术升级,以及将教育数字化工作与国家、省、市的数字政府建设、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同步推进。另外,还可增加市级对区级的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财政压力较大的区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帮助,提高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
“我们要立足校本实际,激活基层学校内动力,鼓励各区各校着力开发校本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资源,从而最终实现全市优质资源免费共享。”在有了大量社会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后,市政协委员柯中明还特别提到要从安全性、适配性和内生性三个维度来甄选和利用资源。他表示,任何资源都有一个适配性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教师水平和学生实际状况,因时因地去选择适合的资源。
近年来,为更好满足社会对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加大对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偏远农村学校接入高速稳定的互联网,以配备必要的硬件教学设备;积极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粤教翔云”应用平台、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各区自建平台的应用,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建共享等。
未来,广州将在丰富完善教育资源体系、鼓励老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等方面继续下功夫,让师生家长在数字教育这片“海洋”上满载而归。
全面提升数字素养
走进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的一间教室,老师正在用大屏幕讲解,学生人手一台iPad可随时与老师进行实时互动;来到白云区江村中学,老师通过无感知AI课堂获取学生数据……在传统教学中,数字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如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确实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市政协委员陈煦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利用技术的力量来增强教育的效果,但并非替代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既发挥科技优势,又坚守育人本质,让技术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这一观点与市政协委员丁丹不谋而合。“老师要做驾驭工具的能手,让数字教育真正赋能教育、教学和管理。”丁丹表示,老师要打破自身的局限性,主动钻研新技术,大胆尝试,在反思中改变和完善数字素养。学校和区市教育职能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提高老师的数字技能水平、跨学科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能力等。
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提升教育质量、引领未来教育创新的关键。同样,学生的数字素养也至关重要。自2022年起,广州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教材编写、课时保障、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等举措,保障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进行编程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素养。
技术是把双刃剑,数字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丁丹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直言使用技术要有度。“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领悟,需要真实生活经验和真实身体感受。学校应推广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例如项目式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丁丹如是说。
目前,《广州市推进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的制定已提上日程,主要在加强教育数字化的顶层设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流程等方面着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对于广州数字教育的发展前景,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充满信心。
时光向前,技术向上,教育向好。下一步,广州市政协将继续围绕教育课题,“调”出实情、“商”出实策,奋力书写好丰富多样的广州教育答卷。
文:记者 林仪 通讯员 曾健萍 李健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