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数字教育渐入“加”境——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聚焦教育数字化建设

日期:2024-12-09     

  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为推动广州在数字教育这条“高速公路”上行稳致远,广州市政协近日组织市政协委员和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围坐一起,围绕“推动数字教育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主题建言献策。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全市一至八年级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开设智慧课堂、构建AI+智慧教学工作站、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广州正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在这期间,收获了大量好评,但同时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对数字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 

  “我特别喜欢数字化课堂,因为它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我可以随时回放老师的讲解,不懂的地方还能在线提问,真的很方便!” 

  “学校的资源如果能够更均衡一点就好了。” 

  …… 

  数字教育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智能分析等,为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此,市政协委员贾强持续关注。为进一步促进资源公平和共享,他建议增加市级对区级的支持力度,推进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的技术升级,提高信息化环境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 

  “我们要立足校本实际,激活基层学校内动力,鼓励各区各校着力开发校本课程、优质课程、特色课程资源,最终实现全市优质资源免费共享。”市政协委员柯中明表示,任何资源都有适配性的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教师水平和学生实际状况,因时因地去选择适合的资源。 

  近年来,为更好满足社会对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要,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保障偏远农村学校接入高速稳定的互联网,以配备必要的硬件教学设备;积极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粤教翔云”应用平台,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建共享等。 

  未来,广州将在丰富完善教育资源体系、鼓励老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等方面继续下功夫,让师生家长在数字教育这片“海洋”上满载而归。 

  全面提升数字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数字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系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确实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灵活、个性化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市政协委员陈煦表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利用技术的力量来增强教育的效果,但并非替代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将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让技术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这一观点与市政协委员丁丹不谋而合。她表示,老师要打破自身的局限性,主动钻研新技术,大胆尝试,在反思中改变和完善数字素养。学校和区市教育职能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提高老师的数字技能水平、跨学科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能力等。 

  自2022年起,广州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教材编写、课时保障、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等举措,有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素养。 

  技术是把双刃剑,丁丹直言使用技术要有度。“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领悟,需要真实生活经验和真实身体感受。学校应推广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例如项目式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前,《广州市推进教育数字化行动方案》的制定已提上日程,主要在加强教育数字化的顶层设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流程等方面着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对于广州数字教育的发展前景,市教育局市管一级调研员林平充满信心。 

  时光向前,技术向上,教育向好。下一步,广州市政协将继续围绕教育课题,“调”出实情、“商”出实策,奋力书写好丰富多样的广州教育答卷。

  文:人民政协报记者 林仪 通讯员 曾健萍 李健

  来源:人民政协报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