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在行动

市政协谭国戬委员工作室针对“健康广州之助医陪诊服务现状与需求”展开调研

日期:2025-04-18     

  编者按:由于老年群体尤其是高龄长者在就医时,容易面临行动不便、不熟悉智能化操作等难题,陪诊服务这一新兴行业随之诞生。近日,针对陪诊服务的需求潜力巨大,但行业规范仍待建立的问题,市政协谭国戬委员工作室对此展开调研。现转载报道内容,以飨读者。 

  市场现状:陪诊需求与家政相当, 

  供需对接存在困难 

  今年3月,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联合广州市政协谭国戬委员工作室,针对“健康广州之助医陪诊服务现状与需求”展开调研,收集了助医陪诊服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各方对陪诊服务的建议。 

  目前,广州的陪诊服务市场形势如何?广州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社科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谭国戬介绍,调研显示,广州助医陪诊行业的体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当前的助医陪诊公司主要有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和商业化陪诊机构两类。 

  具体来看,养老型助医陪诊机构客户以社区老年人为主,主要是独居老人或行动不便、家属无法陪护的老人;商业化陪诊机构的客户则集中于外地来穗的患者,其中40%以上是65岁以上的外地老人,另外50%以上集中在35~55岁的中青年。 

  调研发现,老年人助医陪诊的实际需求较大。例如在独居长者数量较多的越秀区,就颐康中心、社工站的服务情况来看,助医陪诊实际需求可以说与家政服务的需求相当。 

  “小德陪诊”机构从2018年起涉足陪诊行业,其负责人认为陪诊服务存在刚需,但如何撬动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广州小德陪诊服务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文龙介绍,该机构客源中个人客户约占50%,其中约一半为老年客户,外地客源居多,但总体而言,目前人们对陪诊的认知度不算高。 

  在近日的广州老干部志愿服务集市上,“银发经济”摊位中就有上述两类陪诊机构,不时有轮椅长者及“护老族”前来咨询。有老人说第一次知道陪诊服务的存在;有康养机构工作人员则说很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对陪诊存在刚需,但不知道去哪里寻求专业服务。总体而言,陪诊机构虽有较大的潜在市场,但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之间难以准确对接。(位于越秀区大东街颐康中心的陪诊机构海报。何茵琪 摄) 

  服务水平:陪诊不止“陪”这么简单, 

  陪诊机构会聘用医疗专业人士 

  当前的陪诊服务价格如何呢?在集市活动中,一家康养机构的陪诊价格是80元每小时,“小德陪诊”是4小时300元、8小时500元。上网搜索发现,驻广州的陪诊机构不在少数,大多的收费与上述标准相仿。 

  与此同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个人陪诊员以私信联系客户,价格相对机构较低。 

  受访陪诊机构分析,目前购买服务的客户以老人的家属居多。“不少外地老人反映,一方面来异地就医,人生地不熟;另一方面,若家属陪同,两人的费用加起来还不如在广州当地请陪诊划算。”“小德陪诊”陪诊师组长李桂莲说。而本地客户购买陪诊服务的原因,通常是家属担心老人,或长辈不想晚辈请假。 

  汕头的陈姨多次来广州就诊,每次都购买了陪诊服务。有一次,陈姨需在半天看完内分泌科和眼科,且眼科要去指定专科医院看,内分泌科要去有重点科室的三甲医院看。经诊前细致规划,当天陪诊师协助陈姨顺利在两所医院无缝衔接。 

  曾在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工作4年的前护士小莫,近年转行成为全职陪诊师。小莫说,自己在入行后才知道,如今成规模的专业陪诊机构已形成全流程的“三对一”服务: 

  一是在诊前精准分诊,协助在医院系统挂号,为异地患者提供行程、住宿、医保等各方面指引。 

  二是在诊中全程陪同,代报到、代排队、辅助问诊、解释医嘱。 

  三是在诊后记录医嘱、提醒复诊、了解康复情况等。 

  在陪诊过程中,陪诊师还会向家属实时反馈,例如组建微信群,流程每一步都在微信群反馈记录。 

  小莫认为,陪诊师不仅需要准确详细记录诊断,确保关键信息不遗漏,还要为患者和家属通俗易懂地解释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比较考验专业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专业陪诊机构通常把有护理专业、心理学专业背景等作为“录取加分项”,一些商业陪诊公司还会请医疗专业人士为患者精准分诊,准确率可达90%以上。 

  探索情况:部分医院提供志愿者陪诊服务, 

  广州本土陪诊市场亟待标准化建设 

  记者走访广州市多家医院采访发现,医院并未提供有偿的陪诊服务。对此,各家医院相关宣传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不会也没有开展陪诊有偿服务的计划。 

  不过,有部分医院成立了相关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提供无偿陪诊服务,当然,这些无偿陪诊的服务与有偿服务存在一定区别。 

  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该院2019年就引进了医务社工服务,志愿者团队会为就诊困难人士提供流程指引、爱心陪诊等服务。此类服务并不能提前预约,志愿者会在医院配合相关人员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但不会全程跟随。 

  事实上,一些地方已对助医陪诊服务作出探索。 

  此前,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已发布《陪诊师从业指南》《陪诊服务规范》。今年1月,上海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 

  调研组认为,该做法具有一定参考性,但广州的助医陪诊市场有其独特性:目前,商业型陪诊机构和养老型陪诊机构,正逐渐形成较完善的人员培训机制和职业架构,亟需加快构建行业协会,对助医陪诊的职业体系、服务体系进行一定的标准化建设。 

  此外,《广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4年版)》明确,60周岁及以上的居家上门服务对象可享的基本生活照料,包括陪伴就医、代办服务等,社会救助领域也有相关服务。如《广州市白云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中明确有“就医陪护”服务项目。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