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文史

增埗水厂:百年老厂正青春

日期:2024-12-17     

  1908年8月16日,广州第一家自来水厂——增埗水厂举行了隆重的开水典礼,当月便有600多户人家报装,多为西关有钱人家。数十银圆(折合人民币两三千元)以及每月最低也要两三个银元的水费丝毫没有影响这些人喝“头啖汤”的热情,到1908年底,广州的自来水用户便已高达上万家。 

  增埗水厂也是广州第一家自来水厂,后来改名为西村水厂,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多年的岁月。如今,厂区内古建筑物风貌依旧,绿树成荫,鸟儿啁啾,汩汩清水从这里流向中心城区的千家万户,日供水量占广州中心城区供水量的20%以上。

  20世纪50年代配水工人用原始探漏仪器听地下水管渗漏情况。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伟荣 通讯员 黄炜 摄(资料图片) 

  瘟疫、火灾两大灾星催生首家自来水厂 

  说起中国最早开办自来水厂的城市,还真不是广州,而是上海。1880年,上海租界内的几家洋行合作成立自来水公司,3年后水厂开始供水。上海人的确爱赶时髦,自来水公司门口天天排队,人们要想装上自来水,往往还得“走后门”,几个洋商获利不菲。 

  见自来水的生意这么好,一些眼光超前的上海本地商人决定南下广州开拓市场,挖掘第一桶金。他们的想法恰巧合了当时官府的心思。当时有两大灾星令地方大员烦不胜烦,一是瘟神,二是火神。由于公共卫生条件差,当时的广州城几乎是“一年一小疫,三年一大疫”,就在1904年,城内鼠疫霍乱同时流行,丧生者数以万计,惨不忍睹,水源不洁是瘟疫肆虐的一大帮凶;说到火灾,城内街巷逼仄,祝融光顾更是家常便饭,虽然地方官也会倾力施救,但等衙役从井里打上水来,半条街都要烧完了,所以,当时的绝招是把起火的房子给拆掉。听了上海商人的热情宣讲后,地方大员一盘算,在广州推广自来水,一来可以减少不洁水源对百姓健康的危害,二来可以大大提高消防效率,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因此,官府很快作出决策,官商合办,开建自来水厂。 

  1904年,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给光绪皇帝上了一个折子,在其中写道:“自来水一事,实于为生救火功用甚大,粤省商民辐辏需水者多,酌量取资,以充工本,约计支销之外,赢算可操。既获溢利以归公,尤足便民而弥患,实于上下两有裨益。”他提议,官府和沪商各出资60万两白银,五五对开,建设自来水厂。光绪皇帝在这个折子上朱批“知道”字样,广州的自来水事业就此拉开序幕。 

  选址增埗动工建厂设备均从国外进口 

  1905年,官府和沪商的出资陆续到位,当年10月,“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宣告成立。1906年,公司在长堤一带购买办公大楼(即后来的新亚酒店所在地),挂出招牌。 

  建自来水厂,重中之重就是选址。按说,白云山是最佳的水源地,毕竟,千百年来,发源于白云山的甘溪“兢兢业业”哺育了一城百姓。不过呢,一来,白云山顶的水源,若供一城百姓饮用,还是远远不够;二来,白云山附近有很多坟地,铺管道、通水路,就有很多掣肘,而且也很容易影响水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测,工程师把视线从白云山移开,投向了增埗河。增埗河是北江支流,水量充分,水质也有保证。经过几番评估,大家公认增埗河水质最好,可以作为采水点。于是,公司在西场沿河一带征了70多亩地(合计4.6万平方米),开建增埗水厂(即今天的西村水厂)。 

  厂址定了,接下来当然就是采购设备了。按照规划,厂内要兴建蓄水池两个,高架沉淀池一个,慢性砂滤池六个,抽水的低压机房设煤气炉四座,离心泵四台;输水的高压机房设有欧式火管蒸炉5座,双筒机四台,涡轮机房之间,要建一个容积近万立方米的地下清水池。这里说到的机器设备,是分别向德国、美国购买的,广州协和机器厂承担了安装的工作。 

  粤海关于19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当时自来水厂的水塔高达33米,出厂输水总管长达4.5公里,直径0.6米;三条支管长约两公里到6公里不等,一条通向西关的逢源街、宝源街、十三行和太平南地区;一条通向南关的西华路、大新路、高第街、和永汉南路地区;还有一条则通往惠爱西路至永汉北一带的旧城中心区。这些地方都是富人聚集之处,很多人家都具备消费自来水这一奢侈品的能力。水管的施工安装由香港广联生承装店代装,户内水管则由广州广惠生承接店代装,公司还从上海自来水公司雇了十来名技工,到广州负责技术指导。

  增埗水厂旧影。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伟荣 通讯员 黄炜 摄(资料图片) 

  西关富户争相尝鲜年底客户增至万家 

  1908年6月,增埗水厂举行了隆重的开水典礼。粤海关1909年发布的报告称:“由督宪行开水礼,是月食水用户六百多,西关居多。”报装自来水的用户要支付数十银元的管线费,每个月还要支付最低两个银元的水费。要知道,一个银圆当时能买三十四斤大米。所以,凡是装得起自来水的,的确很高端的客户。不过,自来水这一奢侈品的市场需求还真不可低估,到1908年底,广州就有了近万家自来水用户。 

  1909年,增埗水厂正式向市区输水营业,初时供水范围只有广州市西关、南关和禺山市3个繁华富庶的城区,总供水能力为1350吨/小时。全面供水后,两广总督袁树勋给朝廷上了一个折子汇报进展。他在奏折中写道:“各户报装食水者,一洗从前藏纳污垢之苦,更免传染疾疫之虞,并由公司组织模仿消防队,闻警驰救,灵捷逾于常时,绅民称便,此开办自来水之成绩也。”他接着又跟朝廷说了一下财务状况,增埗水厂工程多花了6.4万两白银,官商照章分摊,各出一半,“务期官商两得其平,载入合同,群议允协”。 

  不过,随着西关、南关和惠爱大街的富户资源慢慢耗尽,省河自来水公司的股东开始发现了一个有点令他们沮丧的事实,那就是普通的广州人不像上海人那么爱跟风,愿意为了新鲜和面子而超前消费。 

  其实,普通人不愿高价消费自来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广州的水资源非常丰富。珠江就在城门前,沿岸居民大多习惯于“就地取水”;水井就在巷子里,走几步就能用;如果愿意多花几个铜板,就能从走街串巷的小贩手里买到一担山泉水,就算天天喝,这些都比自来水便宜得多。再说,当时的自来水中偶尔还能发现铁锈,有些富裕人家,虽然经济能力没问题,但还是因为心存疑虑而放弃使用。 

  1910年,广州的自来水用户增加到1.6万户,之后的增长势头趋缓。不过,虽然省河自来水公司的股东天天为利润操心,但自来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消防自然不必说,拿着水喉总比从井里一桶桶从井里打水的效率高得多。只说饮水问题吧,井水与河水虽然可以就地取材,但远不及自来水卫生。就算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根据市政府的一次调查,全市共有500多口水井,其中被定为“不洁”的水井占到了三成以上,市卫生局更是直指“各处铺户之井多数逼近街渠,而且未经消毒,井水均多积浊”,故此卫生局还制备了杀菌液,发放给市民,要求他们按政府的指导投入水缸,消毒防疫。但这样的杀菌液放少了没啥用,放多了又是健康杀手,其防疫杀菌的效果显然没法跟经过层层过滤的自来水相比。因此,一遇传染病流行,不通自来水的河南地区的死亡人数往往会超过市区其他地方。这样一比较,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认识到在饮用水上多花点钱值得的。 

  此外,根据1922年颁发的《广州市市政概要》,遵照省政府的核定数目,每户(以6人为单位)每月的水费由一元八毫(银圆)降至一元四毫(银圆),价格一降,市场需求自然扩大。到1929年,广州的自来水用户已增至3万多户,几乎占了全市人口的“半壁江山”。 

  扩建水厂提高产能公共水喉惠及平民 

  其实,从清朝灭亡到20世纪20年代,增埗水厂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其间水厂技术人员走得七零八落,股东只是因为投了本钱,所以才拴在一起。1915年,本土银业界和南洋胶业华商将官方拥有的股本一股脑买了下来,水厂由官商合办改为完全的商办企业。从1921年开始,除了向城区用户供水外,水厂开始承担社会公共责任,比如供给消防队充足用水、供给洒水街车之用水,供给各公园之用水,供给公共厕所之用水等。不过,水厂的经营并未有太大起色,股票价格也从十几元掉到了两三元。股东没赚到钱,反而有血亏之虞,管理上自然也开始松懈,于是机器失修、水管漏水、用户家里频频停水等情况渐渐多了起来,让市民叫苦不迭。 

  到了1926年,广州官方开始着手处理这些问题,一来,频频停水的问题要解决,二来,股东都是有头有脸的商人,再亏下去,就要亏个底朝天了。当年11月,市长孙科宣布成立“整理自来水委员会”,整顿广州的自来水。经过一番角力后,官方于1929年接管了水厂。接管后,官方首先核算偿还了商办自来水股东的本息,接着就开始动工扩建增埗水厂,安装了第二套快滤式供水系统,日生产能力为45000吨。1937年,官方又投资扩建水厂内第三套给水系统,日供水能力为约9万吨。可惜的是,工程还没完工,全面抗战就爆发了,日军开始无休止地轰炸广州,工程被迫停了下来。 

  增埗水厂扩建后,广州城频频闹水荒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在保障市民用水的同时,官方还做了一件事:在全市安装数十处公共水喉。毕竟,城里还是有很多人家用不起自来水的嘛,官方就决定“贫瘠之区,应多设公共水喉,以便平民”。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到1936年,广州共有4万多用户。可以说,水厂由商办改为官办后,又迎来了一次用户增长的小高峰。

  20世纪50年代的水表制作。(资料图片) 

  历史建筑留记忆百年水厂正青春 

  说起来,广州自来水的发展真是充满波折,增埗水厂的第三次扩建工程还未完工,日军的飞机就呼啸而来了。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于日军之手,城市供水完全瘫痪。从1939年初开始,广州自来水开始恢复供水,但由于产量不足,只能进行分区定时供水。直到1944年,全市用户才恢复至1.9万户。抗战后期,日军还把增埗水厂的第三套给水设备、输水管都拆了下来,运往台湾。抗战胜利后,自来水事业但由于资金短缺、设备残旧,供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城市水荒日益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进一步扩建增埗水厂,并于1959年改称西村水厂。随后,白鹤洞、员村、河南、新塘等新水厂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西村水厂拥有4套净水工艺系统,其中,二号净水系统采用的脉冲澄清池、普通快滤池生产工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净水生产工艺。西村水厂主要供水范围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等中心城区,日供水总量占广州市中心城区供水总量的20%以上。 

  2022年,西村水厂保留下来的增埗水厂旧址被选入广州市第一批水务遗产名录。旧址被打造成华南地区唯一一家与自来水有关的展示馆。砖木结构的老建筑修旧如旧,保留着当年的风韵。馆内展示着300多件广州自来水历史上的珍贵实物和图片,诉说着这家百年水厂的悠悠往事。 

  如今,西村水厂主要供水范围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白云区等中心城区,日供水总量占广州市中心城区供水总量的20%以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月华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