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加强我市地铁安全防控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2
 十三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关于加强我市地铁安全防控工作的建议
提案者 广州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
情况分析

  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城市公共交通高效运营提供了保障,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便利和高效,另一方面也对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地铁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广州地铁集团已对运营设备、运输组织等生产安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但在大客流背景下,公共安全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焦点,深受社会各界所关注。 

  目前我市轨道交通已形成10条线、287公里、177座车站的线网(不含广佛线佛山段),2016年日均客运量超7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超900万人次。根据广州市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线路总长度约258公里,线网长度近800公里。网络化运营的年代,客流量攀升,各种外部环境引发影响运营安全的事件随之增加,我市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窗口、人流密集场所,地铁安全防控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压力: 

  一、城市超预期发展,部分线路难以适应大客流新常态 

  于广州地铁建设起步早,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行业建设标准偏低。而广州社会经济持续超预期发展,运营后的实际客流远大于规划预计客流。在大客流运营常态下,站点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客流疏导和安检等需求。例如体育西、客村、珠江新城等站点的实际客运量均比设计客运量高出1倍以上。车站空间狭小,各地铁站内屏蔽门门到墙壁距离最宽为6米,最窄为1.8米,多数是在2—3米之间,可容纳的候车乘客十分有限,早晚高峰期人流高度拥挤。 

  二、公共安全保障难度大 

  一是地铁具有人员密集、空间封闭狭小等特点,极易成为恐怖分子及滋事人员的攻击目标。2016年广州地铁线网每公里客运强度为2.67万人/公里/日(至2016年第三季度),一号线每公里客运强度达到6.04万人/公里/日,线网及单线都高居全国首位,地铁车站、列车空间封闭狭小、人员密集,若发生恐怖事件,后果十分严重。 

  二是广州城市反恐形势严峻。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超大型城市,广州是一个汇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大港口”,随着信息化高度发展和社会结构关系趋于复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敌对分子、犯罪分子的行为特征向非理性、目标分散、难以预测等方向发展,城市突发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易发且处置难度极大。如2011年广州地铁发生的“1月10日五号线地铁列车车厢纵火案”、2014、2015年广州火车站广场发生的“5月6日、3月6日恶意伤人的暴恐事件”以及2016年广州地铁一号线西朗至坑口区间发生的“3月7日蓄意破坏事件”等,反映出广州地铁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反恐及综治形势。基于现有的人防技防手段,难以防范有针对性、有预谋的恐怖暴力事件。 

  三是地铁辖区治安形势复杂。地铁线网点多线长,地铁运营面向高密度、高流动性、多样化人群,治安问题相伴而生,抢劫偷盗、打架斗殴、蓄意破坏地铁运营秩序等行为,容易导致人员伤亡,危及运营安全。2016年地铁辖区共接报各类警情5590起,其中刑事警情1700起,治安警情704起;共立刑事案件1586宗,受理处行政案件734宗。 

  四是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必然影响乘客输运效率,容易引发乘客不满。 

  三、地铁设施保护风险较高 

  地铁线网延伸至广州各区,既有地下线路,还有地面和高架线路。近年来,地铁设施受非法施工、故意毁坏等事件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自2008年至今,地铁设施受损较大事件已达29起(地铁隧道被钻穿占11起;站厅顶板等结构被凿穿2起;隧道变形/沉降7起;防水层/保护层结构损坏2起;电缆损坏2起;隧道开裂掉块、通道漏水等其他事件5起)。 

  如:2013年10月2日,白云区嘉禾街联边村第三经济合作社在嘉禾望岗站至白云大道北上行隧道上方的地铁保护区域范围内打钻勘探,打穿隧道管片,造成钻头侵入嘉白区间上行地铁行车限界,严重危及列车行车安全。 

  四、安保技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动态人脸识别、警犬应用等防控手段应用率较低。如动态人脸识别技术,仅在广州火车站地铁站试点运行,运作效果有待提升,尚未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实际应用有突出效果的警犬,警方仅在地铁配备了30只,难以满足一线警务需求。 

  (二)与地铁线路配套的派出所建设滞后。目前还有番禺广场站、南浦站、大学城南站、沙河站、河沙站等5个派出所因征地的原因,未落实建设任务,影响公安机关在地铁沿线科学合理部署警力和快速处警。 

  五、地铁安保费用投入巨大,企业经营压力大 

  一是安检费用。自2015年9月25日全面启动强化安检以来,安检费用投入已达到1.96亿,到2018年安检费用预计约达到2.5亿/年。随着新线开通,费用还将提升。巨大的费用投入,对地铁经营带来很大压力。 

  二是视频信息存储设备扩容改造。201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下称“反恐法”)正式实施,《反恐法》规定重点目标管理单位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90日。根据公安部门要求,地铁列为重点目标管理单位应该按此规定执行。但广州地铁在新线规划设计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及《广州市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规定》的要求,在车站、车辆段及OCC等关键目标及位置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信息保存期限最高为30天。因此,广州地铁全线网视频监控系统需要进行改造,既有线路初步测算改造费用约1.2亿元。

具体建议

    地铁公共安全防范问题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善地铁安全防控工作刻不容缓。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将地铁安全防控纳入广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将地铁设施保护纳入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借助属地镇街专职网格员巡查力量,加强地铁管线设施的安全保护。 

  (二)整合资源,加强特殊人群管控。针对近年来我市危害地铁安全事件多与特殊人群相关的实际情况,整合推进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街镇和社区治安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建设,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管控,防范地铁公共安全风险。 

  二、完善地铁安全防控情报处理及应急响应机制 

  (一)健全情报信息处理机制,提升地铁安全防控情报收集、共享、处置水平。建议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具体负责,在市级层面建立统一的地铁安全情报信息中心。打破各部门信息壁垒,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情报信息网络,拓宽情报信息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并构建信息研判智能系统。依托大数据、云运算等新技术手段,对原始情报信息进行加工研判,根据可能性和危害性,加强预警监测。 

  (二)优化应急快速响应机制。按照高效统一、快速应变的原则,以广州地铁集团、市交委、市公安局为核心,建立健全集监测、控制和调度为一体的自动化应急指挥系统,压缩处置决策流程,减少应急信息报送到事件处置的时间间隔,快速调动公安、消防、交通、建设、电力、排水、气象等各方力量,以期快速妥善处置地铁突发安全事件。 

  三、加大投入,完善各项安防措施 

  (一)推广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与视频监控系统的结合,是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利用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有效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能做到对惯犯和重点人员进行预控。基于目前的反恐形势,建议: 

  一是由地铁公司选定若干车站进行人脸识别应用试点。 

  二是建议公安部门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提升人脸识别准确率,并依托现有超级计算机建设信息分析处理中心,开展犯罪嫌疑人追逃信息比对等实战应用。 

  (二)推广警犬应用。警犬由于天生嗅觉灵敏,经过训练后在轨道交通设施内的排爆、查毒实战中作用突出。建议有关部门扩充警犬数量,加快推进我市公安警犬基地建设。做到重点车站(换乘站以及日均客流超过15万人次的站点)配备至少1只警犬参与安防工作。 

  (三)应用乘客身份识别技术,加强特殊人群监控。完善羊城通实名制、手机购票、银行卡购票、云购票、手机过闸、全线网手机信号采集、全线网WIFI覆盖等乘客身份识别措施。通过乘客身份识别,并与公安人口信息系统、地铁站点运营系统联网,及时发现在逃犯、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有利于一线安防力量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措施。此外,此措施还有利于实现客流检测,便于有关部门收集基础数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客流组织、运力调配、线网设计等工作。 

  (四)探索建立“一键式”应急响应系统。在现有应急预案和人员与设备联动响应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地铁车站建设“一键式”应急响应系统。通过“一键启动”,使相关单位和人员第一时间获知信息,警方、车站、乘客、群众迅速开展疏散、救援、抢险、避险和逃生。 

  (五)加强技术装备改造,提升地铁安防技术手段。全面落实《反恐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逐步推进新线及既有线路视频监控系统的改造工作。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提升安防设备更新改造和补点工作效率。 

  对建造时间早、防护能力低、易被入侵的既有线车辆段及区间,按照全面满足防剪、防爬、防钻等功能需求增设防护栏,实施加固改造。 

  (六)优化地铁指引标识设置。通过加大标识字体、在付费区出口增加地图和方向性指引、在各车站明显位置凸显本线路信息、优化站外地下空间指引设置等措施,方便乘客了解安全疏散资讯,提升应急疏散能力。 

  四、优化地铁规划设计流程,规范轨道交通安防建设工作 

  (一)优化地铁规划设计流程。公安部门及早参与线网、站点设施到规划设计,使各项设施满足安全防控工作实际需求,真正做到安全防范从源头抓起、问题隐患从根源上消除。 

  (二)规范轨道交通安防建设工作。探索制订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技术地方标准,将视频安防监控、实体防护与入侵报警、化学监测、放射性材料监测与处置、武器与爆炸危险品监测及处置等安防体系及轨道交通车站派出所、警务室接处警用房、公安警械装备、警用通信设施等,纳入轨道交通安防设施建设内容,并与主体工程“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同使用”。 

  五、政府加大地铁安保费用投入,减轻经营压力 

  建议设立地铁公共安全保障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拨付专款,用于解决地铁安检以及公共视频系统升级、改造、维护等费用,以减轻企业经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