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既要重视GDP增长 更要重视国际影响力提升
发布时间:2018-01-02
 十三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既要重视GDP增长 更要重视国际影响力提升
提案者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情况分析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包括争夺国际话语权,具有相应的国际影响力。近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报告指出,广州在中国内陆35个主要城市中人类发展指数位居第一。此外,根据福布斯排行榜,广州已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提升国际影响力正迎来重要的“窗口期”。为此,广州既要重视GDP增长,更要重视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城市国际影响力取决于哪些因素呢?我们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一些研究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测度指数。从各项权威测度指数及其结果看,GDP虽然是城市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必要条件,如波士顿、法兰克福、新加坡、布鲁塞尔等城市经济规模都很小,但其国际声望及影响力却很高。 

  结合上述评价指数,根据市社科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五度一力”:经济引领度、文化认同度、品牌知名度、环境美誉度、国际活动聚集度和国际沟通传播力,并形成相应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共有6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标,显然这不能涵盖城市影响力指标的全部,但应可对城市国际影响力有一个基本的量化测度。 

  聚焦广州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测度指标和框架体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影响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肯定不仅仅是GDP或者政治层面的考量,而是在城市发展中一些关键因素是否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影响。可以预见,广州的GDP在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中将会保持稳定增长,因此,我们重点从其他影响广州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分析当前制约广州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短板。 

  一是网络枢纽功能发挥还不够 

  广州虽初具海陆空铁多式立体化交通体系框架,但从实际看,其国际化航空航运网络和信息交互网络有待完善,全球货物和客流集散中转能力还不强,作为国际国内要素流通通道和配置枢纽功能还不明显,海陆空铁多式联运及无缝衔接不够顺畅,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交通或物流企业。 

  二是经济竞争力有待提升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国际影响力方面来看,广州引进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的数量还不够多,尚未充分形成“核心技术+名牌名企+商业模式”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争取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全球产业和要素市场中的定价权、决策权、信息发布权、技术标准权、市场引领权和规则制定权不强,“广州价格”“广州指数”“广州标准”等还不具有全面国际影响力。 

  三是城市品牌形象美誉度与国际传播力不足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一项“外国人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问卷调查显示,外国人对广州的“商都”印象较为深刻,但对“民风民俗”“本地特产”等其它方面的印象较少。广州在国际权威媒体主动投放广告、传播城市形象、讲广州故事的强度还不够,本地亦缺乏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传媒集团,在全球媒体界的话语权不强。 

  四是国际活动层级与影响力不高 

  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广州每年虽然举办大量的国际会议活动或会展活动,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国际性组织进驻,基本上没有通过在广州举办全球高端会议并发布具有世界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行动宣言、思想共识、技术标准等,全球政治事务参与度有限。 

  五是文化名城品牌还未擦亮唱响 

  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商业、文化与旅游业等跨界融合结合能力不足,缺乏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大师,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时尚产业发展尚未形成明显优势。文化传播、展示和交流不足,文化“走出去”还大有可为,广州远未发展成为全球文化及时尚的策源地、引领者和风向标。

具体建议

    (一)重视国际影响力研究增强工作主动权 

  建议把提升国际影响力摆到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建立完善提升广州城市国际影响力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发改委、商务委、经贸委、文广新局、旅游局、外事办、外宣办等有关部门,定期分析研究和贯彻落实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有关工作。以市社科院等专业机构为依托,深入开展城市国际影响力研究,定期发布研究报告,研究提出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和计划,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大经济发展主导权增强全球辐射力 

  在广州经济实力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增强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话语权。一是加大培育“广州价格”。改善重点商品价格指数的发布,加大价格指数的宣传,研究建立新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国际采购中心。二是积极打造“广州标准”。各级政府设立“标准创新奖”,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扩大引进一批国际标委会及秘书处(TC/SC/WG),实施生产服务业标准化行动计划,建好国家检验检测服务品牌示范区。三是策划推出“广州指数”。借鉴中国知识产权广州指数发布经验,联合国家有关部委和权威媒体、专业机构策划推出更多“广州指数”。四是高度重视培育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强化广州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功能和产业“组织者”角色。 

  (三)强化网络枢纽功能增强城市集聚力 

  建设网络型枢纽城市既是广州当前基础优势所在,也是广州参与全球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所在。广州要大力推进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重点补齐国际地位不突出、国际通达水平不高、信息资源集聚不强等短板,不断强化城市国际联系网络。围绕航运、物流、贸易和金融业发展,应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品牌塑造和营销服务环节,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实施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增强国际知名度 

  一是精心实施城市形象策划。建议面向全球招标,引入富有城市品牌形象策划设计经验的研究团队,围绕城市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进行准确定位、系统策划。二是实施“名人、名企、名节、名地、名牌”选培计划。加大对原名牌、名企培育工作的整合优化,在此基础上,采取问卷和网络调查形式,评选一批广州名人、名企、名节、名地和名牌,加大扶持、提升和推广。三是提升外国人和外来定居者对广州城市形象的认同度。以常驻广州的外国籍居民为主,组建“广州魅力国际智囊团”,定期对代表广州城市形象的核心产品进行体验评测,提升外国籍定居者对广州的认同感。四是发挥领导人宣传效应,加强与中央各部门联系,争取在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中推介宣传广州形象;注重市领导以熟练的外语与外国民众、媒体、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开展“魅力攻势”。五是努力打造“地标经济”。以北京路、荔枝湾、广州塔等为重点,通过空间重组、业态置换和功能拓展,构筑“旅游符号”体系,推动文化地标或单一商圈转型为文商旅体验式的“地标经济”。 

  (五)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增强国际沟通力 

  一是借助《财富》论坛举办契机打造“国际会议之都”。成立专门促进机构,长远规划国际组织与会议产业发展,在外事办或旅游局下面成立会议事务处,专门负责全市会议产业的规划、协调和发展。二是继续办好“广交会”,在传统商贸会展模式上探索新的办展方式,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挑战,巩固提升“中国第一展”的地位。三是争取引进和创立国际组织。采取统一部署、分口负责的办法,加强与国际组织或商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部分国际组织在广州设立分部或代表处,吸引外国商协会等外国机构入驻广州;同时,寻求一切机会发起设立新的国际组织,研究制定有利于国际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开展活动的政策措施。四是积极开展城市外交。充分利用加入世界大都市协会和UCLG的契机,争取成为更多国际组织的联合主席城市;深度拓展国际友城网络,完善友城工作系统。五是研究设立国际交往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在广州举办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交流活动。 

  (六)加强文化名城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 

  一是深度挖掘、彰显广州文化魅力。继续推进保护和恢复古城风貌、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加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实施文化名镇名村工程、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等。二是着力打造“传媒之都”。加快制定新媒体产业发展规划,探索组建融电视、电影、出版、报刊、新媒体等多种传媒于一体的文化传媒集团,加快建立媒体实验室,鼓励推动广州主流媒体走向世界;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实施广州主流媒体“上星”或到境外申请落地,鼓励广州优质品牌节目“走出去”。三是研究选择一批国际主流媒体作为投放载体。向世界推出具有针对性符合国外受众认知理念的城市形象广告和旅游目的地推介,进一步提高广州国际知名度。四是加强谋划和设置重大议题。结合国际会议的策划与举办,努力围绕城市发展谋划设置相关议题或话题,提高重大议题设置力和新闻话题导向力,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努力创造新概念、新论述、新观点,大胆推出“广州论述”“广州观点”“广州模式”,更多地发出“广州声音”,讲好“广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