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打造广州西部交通枢纽 服务珠江两岸城市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2
 十三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打造广州西部交通枢纽 服务珠江两岸城市群的建议
提案者 樊伯欢等15位委员
情况分析

  今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珠海、佛山、中山、江门、阳江、肇庆市及顺德区)。广州市今年也对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一个层面就是进一步连接周边城市,增强广州在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力。 

  同时,广州西部地区,作为广州与珠三角西部城市群的重要连结点,是实施“西联”战略的“广佛之心”,也是珠江西岸城市群进入广州市的“桥头堡”,南海黄岐向来有“中山九路”之称。下一步,如何强化广州与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城市群的互通互联,对于加快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们提出要“打造广州西部交通枢纽,服务珠江西岸城市群”的建议。 

  一、主要考虑 

  一是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需要。2016年2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获国务院批复,明确广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随后,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对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作出全面部署,着力推进三大国际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等重点工作。但相对南面的航运枢纽、北面的航空枢纽以及东面的科技创新枢纽,西部的交通建设相对薄弱。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广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整个广州大交通网络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的需要。广州西部毗邻佛山市南海区,背靠粤西等广阔腹地,是带动珠三角发展的西部门户。随着广佛同城的推进,两地生产与生活加快融合。目前,佛山南海城市化进程迅猛,千灯湖金融高新服务区不仅提升了南海的形象,也使其综合竞争力大为增强。相比之下,广州开发投资成本过高,已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其中,“白鹅潭”发展平台自2010年启动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进展不快。因此,有必要通过交通建设,促进广州西部地区的高速发展,打造“广佛肇”1小时经济生活圈,进一步凸显广州中心城市地位。 

  三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根据广东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未来五年,将着力建设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当前,广州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构建广州与珠江西岸“六市一区”2小时经济生活圈,进一步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可通过产业布局,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西岸城市群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和错位发展;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拓展广州向西发展的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四是打造广州西部交通枢纽已具备了扎实基础。目前,广佛、广三、广肇、龙溪大道、西二环、广州环城高速路、广和大桥等路桥成为连接两市的重要通道,广佛交界处离机场仅30分钟车程、离南站仅10分钟车程;有地铁1号、5号、6号线和广佛线连接广佛两市;有芳村、滘口客运站与珠三角地区紧密连接;广佛快巴、城际公交、机场快线等公交服务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此外,在建的地铁11号线、如意坊放射线及有轨电车,将共同构建快捷发达的交通网络。同时,规划中的重大基础设施还包括:广佛江珠城际;地铁10号、13号、22号线,已纳入广州市2016-2022年建设规划,另有远期规划19号线;广佛两市衔接规划线路有佛山6号线、11号线,已纳入佛山市2017-2022年建设规划。因此,广州西部地区道路交通条件较好,轨道服务水平较高,尤其通过广佛江珠城际以及城市轨道线网,可实现与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城市群的便捷轨道联系,具备了作为广州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带动珠江西岸发展的条件。 

  二、存在问题 

  (一)交通路网不完善,影响西部互联互通。以荔湾为例,芳村地区的市政交通路网目前存在骨架道路缺、干道网络疏、对外通道少、路网密度低(仅4.1km/km2,远低于国家规范6~8km/km2)等问题,尤其是南北片区过江通道较少,造成南北片区未能深度融合,严重影响了两市间的互联互通效率。 

  (二)过境交通压力大,降低广佛通行效率。目前,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如内环路、珠江隧道、花蕾路、花地大道、龙溪大道、芳村大道西等拥堵均较为严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过境交通压力,外联道路及干道建设迫在眉睫。 

  (三)枢纽等级低而散,缺乏龙头与体系。滘口客运站及芳村客运站等组成了我市往粤西地区的重要客运枢纽,西朗和坑口现为二、三级换乘枢纽,未来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和轨道22号区域快线将引入广州西部,但这几个枢纽处于分散状态,缺乏串联,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西部交通枢纽作用。 

  (四)人口密度增长快,轨道交通覆盖不足。近年来,广州西部实有人口不断增加,以芳村地区为例,人口40.9万人,人口密度为8515人/平方公里。但广钢新城、大坦沙规划居民29万,广船、东漖、茶滘、五眼桥等片区改造也规划了大量住宅,人口密度将出现翻番式增长。目前仅有4条轨道交通、22个车站,站点800米覆盖率仅为41.4%,难以满足未来居民的公交出行需求。

具体建议

    (一)积极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群互联互通。 

  建议用5-6年时间,分近、中、远三个阶段,争取完成一批对疏散过境车流、缓解交通拥堵、完善市区交通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交通项目。具体包括:2019年底前完成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康王路流花湖下穿隧道、芳村大道东快速化改造项目建设;2020年底前完成如意坊隧道、快捷路二期荔湾段、大坦沙大桥系统工程;2022年底前完成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二期建设。 

  (二)着力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功能。 

  一是建议由市牵头开展广州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工作,结合广佛江珠城际线和轨道22号区域快线的建设,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为广州市的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明确枢纽功能定位,优化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衔接通道,合理布局交通衔接设施。 

  二是做强滘口客运站、芳村地铁站、芳村客运站、西塱地铁站四个枢纽节点,增强各节点的轨道衔接,强化节点周边地区零换乘一体化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各轨道交通项目:1.争取2018年底前完成有轨电车广钢线首期工程(广钢~花地湾)、地铁8号线的建设;2.2022年前建成开通轨道交通10号、11号、13号、22号线和广佛江珠城际线。 

  (三)加快推进西部地区路网建设,带动区域发展。 

  一是区域组团路网建设。逐步完善西部白鹅潭核心起步区、珠江西岸生产性服务业总部集聚区、东沙—三山粤港澳高端产业服务区、龙溪大道沿线都市型产业服务区、五眼桥—石围塘—葵蓬外向型产业服务区、广钢新城、广州国际医药港的内部组团路网,构建微循环交通体系,带动各个片区的开发建设。 

  二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段。加快推进龙溪路升级改造(东段)、广弘食品集团铁路专用线拆除及市政道路建设工程(一期)、花地河东岸路、沿江路、南漖路延长线、沙洛路等市政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尽快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出行难和交通瓶颈问题。 

  (四)全面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按照现有市区分工,市出资建设的项目需在市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环节需经市住建委、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逐步审批。由于市级部门负责的项目多、人员相对不足,且大量问题需要市区两级部门沟通协调,部分环节往往需耗时数月。 

  建议采取“市级财政投资、区级政府为实施主体、部分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部门”的模式。由区政府作为实施主体,负责组织项目建设,征拆等具体工作内容,并将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国土审批等事项下放至区,以充分发挥区级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缩短审批时间,促使项目早日动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