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 |||
标 题 | 关于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的建议 | ||
提案者 | 曹志伟委员 | ||
情况分析 |
交通运输产业(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物流,以及互联网信息传输),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又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广州市区位优势突出,对外贸易发达,是连接国内外的重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加强中西部重要枢纽建设,推进沿边重要口岸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广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因此,广州要建设成发达的国际化空港、海港、铁路港、高速路港和信息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对外交往中承担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这些都对广州市交通综合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要求。“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广州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在广州创办具有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华南地区起龙头作用的综合性交通大学迫在眉睫。 |
||
具体建议 |
一、必要性
1.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需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广州作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优势形成完善的交通产业立体网络和智慧管控系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就华东、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发展经验而言,专业交通院校的培育为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建立交通大学,可为社会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2.建设互联互通的国际交通枢纽城市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广州海港、空港、信息港、高铁、地铁、高快速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强化。在全国9大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线路统计中,截止2015年,广州的铁路、高铁以及航空通航点均位列全国前三,港口吞吐量列全国第五,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十分显著。按照广州“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广州未来将进一步科学布局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打造互联互通的国际交通枢纽城市。因此,广州迫切需要加快交通科技知识体系更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以产学研互联互通支撑国际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实现广州“十三五”规划,迈向更高的国际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3.华南地区高水平交通院校的缺位。广州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多年来,依托华南地区丰富的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和海洋资源,发展了一批专业性交通院校,但这些院校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为主,发展水平较低、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华南地区资源优势的利用和发挥,而纵观全国9所综合性交通大学,东北有大连交通大学,华北有北京交通大学和山东交通大学,西北有兰州交通大学,西南有西南交通大学,华东有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中部有西安交通大学,而华南地区交通区位如此优越,综合性交通大学却处于缺位,因此,急切需要创办一所高水平交通科技大学来支撑广州综合交通的发展、引领华南区域交通的飞速发展。 4.为庞大的交通产业补充人才缺口的需要。目前交通运输及信息产业对各类管理人才和高精尖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市场容纳能力充足。高端航运、轨道建设及互联网技术型人才最为紧缺。以航运为例,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六,然而根据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2016年7月联合发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广州在航运方面最突出的弱项在于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等软实力,制约航运发展最大的障碍则是各类航运人才相对缺乏。若想达到国际航运中心水平,仅航运金融行业的人才缺口就达到90万。而珠三角地区,开设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高校只有4所,每年招生不足600人,人才培养体系也以基础管理为主,尚未形成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今年3月广州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提出未来5年要用35亿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我认为,吸引“高精尖缺”人才的同时应发挥高校的人才聚集作用,创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自身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5.建设全球信息港的需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物流产业高速发展,要求具有更高承载能力的立体交通与其相匹配,实现互联互通。《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广州要建成“全球互联网‘双创’优选地、全国信息经济发展首善地、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先行区、全国万物互联应用示范区。”在互联网信息港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排行榜中,广州8家企业入榜,总数在全国位列第四、广东位列第一,在“网商创业活跃度地区排行榜”第一名,全国跨境电商成交额高居全国第一。加之,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集区引进腾讯、阿里、小米等一批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入驻,“珠江互联网+联盟”成立,广州正形成“千年商都”和“网络商都”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这都要求广州提升信息化科研水平,加强立体化交通及物流配体系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全球信息港。 二、效益 1.可辐射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以交通运输为纽带的立体产业网络的整合。而交通领域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推动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促使广州在互联互通的平台上辐射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汇集广州众多专业性高校,提升其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将其打造成华南地区交通科技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作为流动的生产力的巨大价值,以交通为纽带将科技生产力辐射至珠三角、华南地区乃至全球。 2.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人才培养以高水平办学为依托。广州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区位优越,产业优势突出,通过综合性交通大学的创办来整合各类教育科研资源,能够为区域吸引并培养输送大量高水平人才,填补“高精尖缺”人才缺口,为交通和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长久的智力支持。 3.加快国际性枢纽型网络化城市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创办一定程度上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贸易平台——广交会、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华南服装中心、全国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黄沙海鲜市场等交易中心,人财物流动性极强。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不仅有助于广州提升国际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水平,而且能将传统交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互补、资源互动,将广州打造成全国高水平的人口、货物、信息、资金聚散地。 三、可行性 1.多层政策叠加支持。广东省先后推出《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理工科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省教育厅在开展我省普通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编工作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妥善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支持试点设立本科层次特色高校”“优先支持设立以举办理工科类专业为主体的普通高校”。可见,以工科类学科专业布局为主体,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完全符合我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布局需要,符合我省普通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和思路,也符合广州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需要,将会得到多层政策支持。 2.现有教育资源的支持。就目前已有办学水平而言,广州市已具有以广州航海学院为首的二本院校1所;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3所;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广州潜水学校等4所中专院校,下设专业已涵盖船舶机电、城市轨道交通、集装箱运输管理、民航通信等专业特色突出的应用型学科培养体系和较充足的师资储备,为创办高水平交通科技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科技基础条件优越。信息港作为信息产业的汇聚地,其建设不仅需要强大技术支持也需要以科技信息产业为依托。第一,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支撑。信息港依托大数据处理进行信息传输、集散、共享与服务,必须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2014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落户广州以来,已在电子政务、安全服务、数据容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其机柜大量闲置,利用率仅有40%左右,其运算性能完全可以为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尤其是医药生物、数据建模、大数据处理等众多新型业态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广州市乃至全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强大的加速器。第二,科技信息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广州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6%,出台“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落实双倍增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国家级优秀孵化器数量(7家)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型研发机构(28家)数量全省第一;加之,广州高新区发展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这都充分显示出广州科技信息产业的坚实基础。 四、如何创办 1.借鉴其他交通大学经验,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国内已建成的九所交通大学中,有六所是由专科院校改组或直接升本而建成。而国内众多985、211类高校也都经历了合并、改组、扩建、升级等过程,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议以广州航海学院为首,整合广州现有的8所交通大中专院校,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 2.加强国际合作,建设一批交通重点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加强高校间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高校的国际合作。把握世界范围内交通学科发展动向,以共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为目标,紧密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交通学科优势与特色,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加速向理工科高水平交通大学转变。通过与国外交通类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充分发挥两校优势学科,重点打造若干特色专业,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接轨国际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如可针对“东欧”高级船员不足,与境外知名海事院校合作,加强航海高级人才培养,打造“亚洲最大船员培训中心”,同时也可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大量航海人才。 3.吸纳社会资本,共建二级学院或专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选择若干有条件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或大型集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或专业,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度,发展大学经济。如可与广州港、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等公司合作,布局邮轮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修保养、国际邮轮驾驶、乘务、国际邮轮物流及生产配套的支撑专业,培养广州邮轮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邮轮高端人才,全方位服务于广州市、珠三角地区和我国的国际邮轮产业发展。 4.聚焦交通技术,推进产学研结合。国家三大战略对交通先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设都需要以广州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化城市为核心,通过产学研一条龙培育交通科技应用型人才,加强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实现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因此,要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依托企业良好实践平台,抓住科研机构技术开发契机,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可建立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重点开展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电动化、高效化、清洁化,交通装备设计制造轻量化、数字化、一体化及交通工具系统集成智能化、网联化、协同化。 5.培育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建设必须重视创新人才培育。首先,实施并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促进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孵化器培育等,突破一批制约交通科技领域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其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接交通行业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海内外聘请学术造诣高深、对学科具有建设性和战略性思维学科带头人,打造科研工作精兵强将,在交通运输学科前沿领域或交叉学科从事高水平的研究。 总而言之,在华南地区高水平交通院校缺失的现状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实践为一体的高水平交通大学,是为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和立体智慧区域交通网络建设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升广州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和科技资源,吸纳社会资本,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在十三五期间,创办广州交通科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