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大会发言>进一步加强我市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
进一步加强我市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
   
发布时间:2019-01-15

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内容摘要:针对我市开展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提出建议。加大宣传指引力度,尤其重视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的发现、建档、随访和患病个体的早诊早治;完善结直肠癌筛查保障体系;优化社区筛查流程;加强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推进与专业机构和商业保险的合作;储备社区健康宣传和疾病筛查专业人才库。

  “上医医无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注重预防为主的策略,可谓是上医,是目前我国卫生和健康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其中家族或遗传相关性的结直肠癌占总发病率的25%,且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在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2008年至2011年间每年以4%的比率下降,死亡率在1990年至2007年间降低了35%,2011年比高峰年下降了50%,筛查早诊是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下降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5月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肿瘤遗传专委会成立,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遗传相关的肿瘤专业委员会,同月成立了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体现了政府对结直肠癌肿瘤遗传领域的逐渐重视。如何将广州市资源和先进的结直肠癌筛查手段更广泛运用于结直肠癌症防治,使其成为我市肿瘤防治工作行之有效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从2015年开始,我市连续开展了4年大肠癌的筛查工作,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许多城市的前列。在2015-2018年期间,居民累计参与大肠癌筛查项目(问卷筛查和粪便隐血试验)38.58万人,初筛阳性率为16.16%,17795人完成肠镜检查,病变检出率54.19%,发现大肠癌451例,病变早诊率88.18%。这项工作社会满意度在90%以上。

  目前,我市开展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存在的问题。

  一、健康科普知识宣传不足

  社会对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认识不足,由于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且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存在对结直肠癌家族遗传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规范科学统一的组织宣传模式,许多社区居委也无专门的健康科普宣传栏,不能引起居民足够重视,尤其青壮年结直肠癌一般风险人群疏忽大意。

  二、肿瘤筛查工作效果有限

  我市重点开展的大肠癌筛查工作,是政府实施的惠民工程,也是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民心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不完善,筛查方法僵化,筛查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筛查深度和广度不足,社区人员遗漏率较高,筛查频率低,也无建册归档,无法进一步指导追踪随访、检查和治疗,再加上一些社区居住人口复杂,社区常住人员作息多样,中青年人员较为分散,老年人口医疗关系多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对肿瘤筛查理解不深,配合程度不高。

  三、社区资源不足力度不够

  由于社区基层居委的工作职责范围过于广泛,人员配备较少,有些社区没有专门人员协调组织肿瘤筛查,基层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对居民健康管理存在较大死角。社区医疗机构完成此项工作经费入不敷出,肿瘤筛查流程和方法陈旧,也缺少专业筛查指导和遗传性肿瘤筛查的指引,专业医师下沉基层时效性低,对遗传性、家族性结直肠癌跟踪不够,筛查效率低。

  居民的健康长寿是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人口健康,必然带来疾病的减少,治疗费用的下降,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加强社区肿瘤尤其是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筛查(目前最成熟的筛查),至少可以减少整个家族的疾病事件,同时拯救一大群人。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指引力度

  建立专业的健康科普推广渠道,比如网站/微信平台/APP等,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权威的信息;坚决取缔混乱的盈利性的医疗广告;在社区开辟宣传栏,重点宣传结直肠癌早期预防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视遗传性、家族性结直肠癌早期发现对生命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肿瘤筛查观念,以及公益性的肿瘤筛查指引,并提供明晰的后续跟进路径,引导社区居民定期规律的检查。

  二、完善结直肠癌筛查保障体系

  将现有的社区筛查工作重新组织,合理确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肿瘤筛查等健康管理服务中的职能,确保体制机制的科学建立和保障体系的支撑。区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对应社区的一切筛查实践,加大区级财政对本区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相关经费的支出,市级财政可视区级财政情况、服务人口密度等情况补足资金缺口,保障肠镜免费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务支出;以市为单位发布大肠癌免费筛查通知公告,建立社区筛查数据库,最终达到全市联网,为专科医师的疾病诊治提供依据;市区卫生部门要加强管辖区内相关人员的培训,编印标准的宣传资料和筛查表,建立规范的筛查流程和准则,定期下沉社区居委进行现场筛查活动;加强三级医院和区级医院的示范指导作用,每个区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机构设立专门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部门,完善信息化平台,促进社区肿瘤防治工作经常性、持续性有序推进。

  三、优化社区筛查流程

  结直肠癌的筛查属于健康服务范畴,健康服务是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重要职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落实责任制专人负责,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建议:一是将现有的社区健康服务范围进行梳理,明确社区健康服务的业务明细,研究统一协调的服务方法,避免过多的繁杂的社区健康服务,以捆绑的方式将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与目前开展的其他项目共同执行,以减少人力物力支出,使居民接受性更好。二是加强市、区和社区相关部门统筹和协调。优化筛查手段问题,学习发达地区发布的指南,尤其是在遗传咨询这块;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和内部联系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机构是否跟踪随访,以降低对居民烦扰,保障高效有序,无需用回访刚性要求社区卫生中心;逐步以居民自觉参与代替动员参与,把常规性筛查纳入社区医疗机构健康服务范畴。三是重点动员已发生1~2例结直肠癌或其他遗传相关肿瘤的患者家属,有血缘关系的直系家族进行无死角筛查,通过知识普及宣教,促使其主动参与肿瘤筛查。四是社区常住非医保人员,以自愿原则处理,鼓励参与问卷调查和潜血检验,如有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应填写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查表,并明确提供就诊指南。

  四、加强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

  加快统筹信息化互联互通。由市区相关部门统筹现有较为成熟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社区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与居民微信、APP互联互通,鼓励居民用微信或APP填写筛查表,并将结果在微信和APP上反馈给居民,敦促并指引呈阳性结论的居民到资质合格的医疗机构就诊。也可利用政府网站、疾控网站等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减轻社区筛查工作量。

  五、推进与专业机构和商业保险的合作

  一是与省市医学学会的专业机构联合,不断更新筛查的方法,接受更专业的指导。二是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慢病的商保项目,分担部分组织经费和补充非医保居民的筛查费用。

  六、储备社区健康宣传和疾病筛查专业人才库

  特聘医学院校毕业生入社区,予以相对较高的报酬,通过规范的资格培训,逐渐培养出对社区健康宣传和肿瘤筛查熟悉的专业基层医师,为今后开展基础卫生医疗工作储备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