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香港地区委员
内容摘要:广州一直存在大医院过分集中,而从事康复、护理和安宁的医疗机构,却严重不足。为缩短大医院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缓解住院难、合理分流康复患者,应积极探索在小区内发展康复医疗体系。建议制定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足够的资源,将现有的小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集基层卫生服务与康复与一体的小区康复医院,同时,全面构建整个康复医疗服务体制、机制、模式和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
目前,广州市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大医院综合症”问题突出,市内的三甲医院经常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区基层卫生网络尚未发挥到分流作用,许多病人不仅首诊不到小区医院,即使是之后的康复性治疗,也要到大医院才放心。解决之道,除了强调首诊尽量在小区,康复治疗也必须放在小区进行。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一个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在将现有的近800个小区卫生中心进行全面的优化整合,将有条件的卫生中心提升为康复医院,其目标是为小区提供优质康复服务及跟进在大医院治疗完结后,需要康复跟进的病人。这样做到好处是:可以优化政府财政资源;将大医院的医治与康复分离,提高医院的效率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质量。
在具体操作方面,康复医院应尽量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设施包括提供康复医疗护理,物理治疗,心理辅导,健康饮食培训,肌肉康复训练,社会人际沟通培训,健康护理培训;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康复医院和大医院医院联成网络,建立系统化的病人信息数据网,实现病人信息的无缝连接,方便以后跟进;还应有完善的化验检验系统、提供自备内部健康饮食。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康复医院也应组织一些社会关怀跟进,与社会团体,例如中小学,建立定期探访交流制度,使社会对康复病人有更了解,从而可帮助病人康复后,更好重入社会。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市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总结过往广州市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2016—2018年)基础上,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供清晰的医疗系统内各部门的定位,并协调各部门的运作。根据国家标准,建立完善的法规及监控系统,并提供资金及政策及法律上的支持。
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一是改变人们的观念,加强制度引导,将大医院承担的康复治疗功能,下放到小区康复医院;二是将医疗保障体系的资源向基层的康复医院倾斜,提升康复医院的实力;三是要解决其康复机构引进人才问题,解决其待遇。鉴于目前康复医院招募人才困难,人手也是严重短缺,可以适当地降低招聘新人的学历要求,让一些可以胜任康复医疗工作的本科生以及大专生进入;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小区康复医疗体系,鼓励外商投资将小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成为康复医院,合作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打造集医疗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高端医学检验检测为一体的康复产业,为小区提供完善的医疗康复服务,使到病人,家人及社会都受益。
发言人:陈茂强香港陈志英医馆药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