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界委员
内容摘要:本提案由广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组织部分无党派人士研究形成。提案针对当前城市之间竞争态势以及市场主体的需求变化,提出了发挥广州在文化方面优势以增强广州的城市竞争力的思路,并提出保护城市街区多样性彰显城市魅力,以文化资源提升经济活力,以文化传播提高城市显示度和以文化活动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四方面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时,要求广州要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为广州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新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优势竞争向综合实力竞争发展,在经历拼土地、拼自然环境、拼税收、拼财政补贴,到了当前以拼政务效率、拼人才甚至拼人口为特征的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投资者对营商环境的要求已经从“能够赚钱”向“顺利赚钱”、“开心赚钱”转变,就业者对城市的要求也从“站稳脚跟”向“安居乐业”、“人文舒适”提升。因此,政府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对产业的支持、营商环境的改善,也要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让投资者和就业者愿意来,让来了的人舍不得离开。
文化竞争力是21世纪城市竞争力的基本体现,尤其在当前“城市间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环境下,文化凝人心聚人气的重要性更显突出。通过从广州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岭南文化、开放文化、红色文化、创业文化和休闲文化等方面着手发掘、提升和推广,使广州成为有发展机遇、有人文关怀、有创新氛围、有自豪感的城市,是提高广州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议
一、保护城市街区多样性,彰显城市魅力
一是有稳定的总体规划,区分不同街区实际情况实施成片保护及微改造、重点历史建筑保护条件下的成片重建、以及有针对性地在新建成区内植入传统建筑元素等,在商业地块出让时,按比例规划一定建筑面积作为传统文化(工艺)展示区,并定性为公建配套,让传统文化在新商业区中拥有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二是政府建筑和财政出资建设的建筑要多采用广州传统风格的外观设计;三是强化政府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责任和担当,如对因公共利益需要保护的建筑,由政府出资维护、甚至购入用于公共用途;四是改变传统“圈起来养起来”的单一模式探索开发性保护的路子,如在历史街区引入创意休闲产业,以镇海楼等古老建筑与国际品牌合作举办现代化表演活动等,用不同方式让历史街区焕发时代生机。
二、以文化资源提升经济活力
首先,通过政策松绑使现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演艺团体的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如学习北京故宫等经验尽快推出广州的文创产品;二是以知识产权(IP)授权等方式用好红棉市花、镇海楼、中山纪念堂、五羊塑像、广州塔等广州形象资源;三是以合营、租用、授权等方式盘活国有企业手中众多的老字号、老品牌,再造新的“王老吉奇迹”;四是探索公共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广州有很多很不错的文化平台,如花城花市、广州奖、广马、灯光节、美食节、纪录片节等,建议面向全社会包括外企、民企平等开放,以积极态度支持企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市场化提升活动的水平,也为本地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三、以文化传播提高城市显示度
一是进行城市传播总体规划和设计,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整合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在统一宣传目标和视觉标识(VI)下推介广州城市形象;二是提升宣传效果,除了传统传播渠道外,要重视娱乐媒体的作用,借鉴国际国内“一部电影成就一个城市”的成功经验,支持市场力量制作以广州为背景的电影电视剧作品、综艺节目,推广有广州特色的主题公众号,积极参与国际专业榜单如米芝莲餐厅榜、国家地理杂志最佳旅游目的地榜等的“打榜”等。三是增强国际化传播,用好高端平台,如广交会、财富、达沃斯以及境外主流媒体等展示广州的文化魅力;发挥众多领事馆、友城等国际资源,细水长流地向世界介绍广州的传统和文化。四是广州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要主动联手大湾区其他城市开展岭南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等工作,建议广州牵头举办“大湾区文化节”,增强广州的区域凝聚力。
四、以文化活动提高城市的亲和力
每年灯光节火爆、广马刷屏、春节花市人山人海,每个成功的群体活动都为广州人民增加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对凝人心聚人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议政府根据公众意见梳理出广州十大公共活动,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持之以恒地举办。同时,要优化“文化下基层”“体育进社区”等专题工作,重点支持和资助街道、园区管理机构、物业公司等根据区域特点组织各种文化体育等活动,发动所在地上班族、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支持和协助商协会举办高水平的行业活动,为行业交流搭建平台,为在广州工作的人才接触国际技术前沿、保持专业水平领先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