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十三届三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开展区—校(院)合作 全面强化乡村振兴...
开展区—校(院)合作 全面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开展区—校(院)合作 全面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
提案者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
情况分析 |
广州市提出要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当好示范和表率,就必须实现农业农村的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这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而作为超大城市,科技和人才是广州推动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并将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一、在穗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成为广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广州市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共有82所高校、83所中职、以及省内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是有一批高水平的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拥有丰富的农科教资源。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目前已经成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联盟,是广东省及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与省内外许多地区开展院-地合作及产业园共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下设水稻、果树、蔬菜、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环境园艺等12个研究所和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场、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和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共15个科研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组建现代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构建覆盖全省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在10个地市建设地方分院、促进中心,在县市建设工作站、特色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以农工学科为优势,以培养农业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本科院校。有水稻、果树、蔬菜、植物保护、环境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11个专业研究所,以及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还有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场、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此外,在穗涉农科研院所还有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粮食研究所、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这些学科和研究领域都与广州农业产业以及乡村振兴的需求高度匹配,可以成为广州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二、开展区—校(院)合作是强化广州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有效途径
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科设置、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更懂农业、更亲农村、更爱农民的优势。广州市涉农区与在穗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口合作,是一个双赢的结合。各涉农区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一是可以形成新的乡村振兴科技供给体系,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需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二是可以全面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生态保护水平、社会治理水平以及文化建设水平,推动乡村的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三是可以通过合作培养,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与涉农区合作,一是可以推动建立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服务导向的创新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推动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二是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知民情、长见识、增才干,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后备人才。
|
具体建议 |
由市政府牵头,花都、从化、增城、南沙等涉农区,立足本地区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主动与在穗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对接,一区一校(院)、一区多校(院)或一校(院)多区,全方位建立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服务合作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各涉农区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各涉农区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实习平台,携手共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合作建设一批科研、教学和服务基地
合作共建农业科学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产学研基地、特色专业培育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乡村振兴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生实习和创新创业基地。依托这些基地开展乡村振兴适用人才培训、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
二、组建“五大振兴”专项合作团队
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以及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一二三产融合、农产品品牌建设、乡村人才培训、农村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文化挖掘、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组建专项工作团队,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决策参考,提供专业服务,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提供支撑。
三、组建提升主导产业专项团队
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优质科研成果与各涉农区、镇主导产业结合,开展合作攻关,推动设施装备升级、优良品种推广、农产品提质增效、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新模式新业态应用。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积极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为主导产业园建设提供规划引领、技术支撑、人才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技术团队、一个产业项目、一批示范基地”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服务新模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四、合作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在农业高校,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农村青年和农村新增劳动力“学历提升”计划。依托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农业高校合作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举办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对农业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培训,以送教下乡的方式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
五、建立合作共建的保障机制
落实区—校(院)合作的经费、人员、以及职能部门的责任。建立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各区财政、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共同分担,解决共建基地的办公、科研、食宿等硬件设施,为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基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科研人员参与合作共建工作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定机制,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