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改善我市地铁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关于改善我市地铁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 |
提案者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
情况分析 |
广州地铁已开通运营15条线路、478公里,线网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三。广州地铁开通至今,线网日均载客量超800万人次,承担了全市近一半的公交客流运送任务,客流强度居国内轨道交通前列。
广州地铁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卫生管理,环境卫生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地铁客流高峰期和非空调季节,时常有市民向车站工作人员反映站厅和车厢内感觉闷热、空气质量不佳。根据调研了解,我市地铁空气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针对地铁的公共卫生监测标准
国家在1987年制定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但地铁却在90年代后在全国迅速发展,该条例未包括地铁这样的新型交通工具,已严重滞后。因此,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针对地铁的公共卫生监测标准,卫生部门只能参照有关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的公共卫生标准,开展对地铁环境的公共卫生监测。
(二)地铁站厅和车厢存在通风不畅的情况
广州地铁采用全封闭站台门系统,站厅、站台均设置了空调。但在客流高峰期,实际通风量达不到设计标准,乘客感到不舒适。在2019年1月3日下午6时客流高峰期,在车站通风设备全部开动情况下,市疾控中心对地铁3号线车厢进行抽检,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对体育西路站站台、站厅抽检,温度超标。
(三)地铁环境内微生物病菌极易增长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温暖潮湿,非常利于高致病性微生物病菌生长繁殖,地铁通风管道环境容易滋生各类致病性细菌、病毒,随空气流动产生污染。
(四)卫生检测项目涵盖不够
由客流量带来的颗粒物和致病菌污染,极易在密集的公共场所中传播,但目前对地铁的空气监测只停留在理化指标中(二氧化碳、甲醛、噪声、温度等),并未对可能存在爆发风险的生物指标(例如肺结核、登革热、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病菌指标)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亟需增加。
(五)存在发生突发性传染病的风险
每年举行的“广交会”等国际交流交往都会吸引大量的外籍人士;同时,广州也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仅在2018年12月30日地铁客运量超过900万人次。国内和境外病菌极易通过地铁站传播,存在发生大规模突发性传染病的风险。
|
具体建议 |
(一)制定地铁公共卫生管理的地方标准
一是我市应从地铁空气质量入手,建立科学的卫生监测项目和指标,制定地铁公共卫生管理的“广州标准”,并为制定国家标准提供参考。二是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科学规划和建设地铁通风系统的地面采风口和空调冷却塔,使地铁的设计和建设符合相关公共卫生标准。
(二)加强站内温度的实时调控
一是借鉴香港地铁经验,科学设定和及时调整站内温度,营造舒适清爽的乘车环境。二是在客运高峰期、节假日、季节转换之际和非空调季节,加强对站厅、车厢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根据客流量实时调控站内温度,加大新风风量,缓解环境闷热情况。
(三)实现公共卫生在线实时监测
一是建立车厢和站厅内空气污染参数在线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中的颗粒物、致病菌、挥发物等关键指标,形成数据收集和报警机制;针对车厢空调系统加装改造免维护(或简单维护)的空气净化系统,提升对污染空气的净化和杀菌能力。二是完善公共紧急卫生状况下的预警机制,合理配备高强度杀菌设备,提升应对传染疾病的防控能力。三是应用智能、在线、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进行更精细的监测,落实防控措施,通过“技”“管”结合,落实地铁站内空气质量责任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四)增加致病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项目
一是在地铁环境卫生原有空气中理化指标(二氧化碳、甲醛、噪声、温度等)常规检测基础上,增加致病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项目,如对肺结核、甲流、乙流、登革热、超级细菌等传染病的检测,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地铁和有关部门要协同开展对空气传播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