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十三届三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关于将现代农业产业纳入广州市战略产业...
关于将现代农业产业纳入广州市战略产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将现代农业产业纳入广州市战略产业的建议
提案者  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
情况分析

   一、现代化农业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差距明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生产单元规模小,农业产业集约程度低
 土地集约化生产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这种趋势已经在发达地区呈现出较好效果。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生产规模则显得逊色很多。西方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多以农场为主。
 (三)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落后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中耕作环节机械化率相对较高,但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低。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3.82%,机耕率较高,为80.43%,但机播率和机收率都较低,分别为52.08%和53.40%。
 (四)农村金融支撑不健全,扶持农业力度不够
 农村地区金融资源较为薄弱,农村地区长期面临信贷配给和金融压抑。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供求错位与结构不合理、服务效率低下是导致农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广州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与使命
 (一)广州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村域(农村)面积58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7434平方公里)的78%;农村人口260多万,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0%;有34个建制镇和20个有行政村的街道,行政村1144个;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组织12301个,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约1360亿元。
 广州农业从业人员大约有64万人,常用耕地面积约142.7万亩、鱼塘面积约36.7万亩。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32.9亿元,农业增加值258.4亿元(占GDP的1.2%)。在全省地级市中,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位居第11位,农业从业人员位居第10位,农业总产值位居第3位,蔬菜、花卉、牛奶产量(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1位,饲料产量位居第2位。
 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14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9.17亿元,同比增长2.1%。2018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2元,同比增长10.3%。
 (二)广州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1、科技人才力量壮大。广州云集了一批中央驻粤和省市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学(协)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华南地区雄厚的资源优势与科技力量,具备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管理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能力。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该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科技人员456人,博士3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职专家23人。2001-2017年,该院共申报各类项目12555项,获得立项7111项,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项732项;共审定品种882种,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品种118项,通过广东省审定品种753项。
 2、雄厚的资金发展后盾。广州GDP已打达2万多亿,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只不过目前大批资金未进入农业领域。广州的各项发展历来秉承务实创新的作风,在正确的政策引领下,将资金应用于人才引入、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等农业产业发展领域,必然将得到长期稳定的回报。
 3、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广州作为南粤省会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优势明显,其“一小时交通圈”,能够有效辐射珠三角地区五千万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口。同时,广州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放宽市场准入,其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名列全国第四。
 (三)广州发展现代农业的使命: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的标杆示范,广州当仁不让。广州不仅仅要做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品牌示范,更要以西方发达地区为方向做出口示范、科技示范,产业触手辐射珠三角及华南地区,带动构建经济腹地的大社会化生产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广州补齐腹地不足的短板,在内陆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广东农业从业人员达64万,农业是他们的饭碗;农村人口260多万,农业事关民计民生。从着力保障民生的角度而言,广州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列入战略发展规划也是应有之义。

具体建

 三、对于广州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广州市战略发展规划,上升至战略发展层面,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厚植发展新优势,开辟发展新境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制定出台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文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集中发力:
 (一)优化农业从业人口结构,实现各路人才“上山下乡”。产业振兴依托人才振兴,要通过政策引导,让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下乡进村,成为现代化农业产业的责任主体,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建设,通过促进城镇化进程提速吸纳乡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让原本牢牢绑定在土地上的农民得以进城务工,最终实现农村规模性人口置换。
 (二)制定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实现土地集约生产。广州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完善现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中土地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规模化发展。应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贴手段,研究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激励政策,以促进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同时鼓励农民进城,提高社会对流转意识的认知,助推有闲土地流转至农业大户、农业企业手中。
 (三)引入大中型农业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力量,拥有雄厚的人才、资金实力;50-100亩规模的中型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应以“大中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入各类农业企业,辐射郊区、山区农业区域,往特色化、专业化、高端化农业方向发展。
 (四)建立多层次农产业协会,提升农企组织能力。组建各级各类农产业协会,加强协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抱团”发展并提升会员归属感。协会应结合阶段发展实际,制定农产品种养、加工、检测等标准化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确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让协会多渠道服务扶持农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