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实体产业与新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实体产业与新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 |
提案者 |
广州市工商联 |
情况分析 |
“新经济”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新消费。自2016年全国人大会议上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迅猛发展,形成了各大中城市竞相追赶的新发展格局。
一.实体产业与新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
1.我市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趋势明显
实体制造业方面,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下滑。从2011年的11.5%的两位数增长降至2017年的5.2%(见表1)。
实体商贸业方面,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明显。从2011年的17.1%的两位数增长降至2017年的8.0%(见表2)。
目前我市实体制造业占比已经接近25%的警戒线水平。近年来,上海对制造业占比提出了“底线思维”(即:制造业占比以25%为底线,“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2017年我市制造业占比为27.97%。如按上海标准衡量,我市已经很接近警戒线了。
要达到《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提出的“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年均8%左右”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实体产业与新经济融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表1:2011-2017年广州市工业生产情况
年度 工业增加值(亿元) 增速(%)
2011年 4096.14 11.5
2012年 4530.33 10.6
2013年 4754.85 9.9
2014年 5075.41 7.8
2015年 5246.07 6.9
2016年 5369.40 6.2
2017年 5459.69 5.2
表2:2011-2017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
年度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亿元) 增速(%)
2011年 5243.02 17.1
2012年 5977.27 15.2
2013年 6883 15.2
2014年 7144 12.5
2015年 7988 11.0
2016年 8706 9.0
2017年 9403 8.0
2.与新经济融合是我市实体产业做优的需要
以2018年1~11月为例,我市与新经济融合后的实体产业发展迅猛。如:智能化、个性定制类的家具、电气机械制造业稳步增长,增速分别为10.2%和10.6%;新能源汽车增长3.1倍等。
我市与新经济融合后做优的成功企业很多,如:铂涛集团(年营收150亿,经济酒店业+新模式+新组织),名创优品(年营收120亿,小饰品零售业+新产品+新消费),奥飞动漫(年营收36.41亿,儿童玩具制造业+新产业+新模式),芬尼克兹(年营收6.1亿,热泵制造业+新产品+新组织)等等。
3.不与实体产业融合的新经济存在泡沫隐患
2000年下半年以后,美国以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主导的“新经济”泡沫最终破灭。这表明,离开了实体经济,仅仅停留在科技发明和金融效率追逐而衍生出来的经济模式大多都会成为经济泡沫。
4.与实体产业融合是我市新经济做大的需要
新经济虽新仍小,不利于带动发展;虽增不强,不利于蓄力发展。新经济企业要想做大,往往需要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我市与实体产业融合后做大的案例很多,如:尚品宅配(年营收53.23亿,软件业+新制造),原来是一家高科技的软件公司(软件公司人数上百往往会进入瓶颈,难以做大;马化腾就说过“腾讯最大的焦虑是技术做纯软件会失去未来制高点”),尚品宅配同传统制造业(家具加工业)融合走定制的路子后,实现了高速增长;极飞科技(年营收3亿,无人机业+农业),这家无人机高科技公司与现代农业中的喷药业务结合后实现了快速发展等等。类似的企业还有:黑格智造、中科健齿等等。
二.我市实体产业与新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存在的主
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实体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困难,如:“人工智能”沦为“机器换人”;“共享经济”频现藏污纳垢;大数据、“互联网+”显露“概念化”“玩票化”趋向等等。主要原因有:信心不足,部分企业不愿融合;;政策观望,部分企业不敢融合;信息不对称,实体企业难以对接合作伙伴;业务性强,项目失败率较高等。
|
具体建议 |
1.大力营造氛围,提高对融合发展规律的把握
一是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认识,帮助他们把握“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的辩证关系。在作出关停实体企业的决定前注意充分论证其与新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景等。二是针对性开展企业家和创二代培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开展素质提升工程,开拓企业家眼界和思维。三是积极宣传融合发展的优秀企业和成功案例。
2.搭建各类平台,多方面畅通合作渠道
一是抓广度,搭建政府性服务平台推动广泛交流。二是抓深度,支持民间商会发挥作用促成深度合作。支持民间商会发挥撮合作用,推动两类企业的深度合作。三是抓高度,举办相关主题论坛加强高层沟通互动。主办高峰论坛等,提升融合发展的氛围和层次。四是抓密度,组织大批专家入企助推融合发展。通过财政补贴、表彰奖励等方式强化激励,不断提高覆盖面。五是抓精度,补贴针对性辅导解决融合难题。通过政府购买咨询服务或财政资金补贴辅导费用等方式,支持实体企业接受针对性会诊。
3.结合企业特点,分类实施指导推动
一是推动生产型实体企业向新制造升级。将智能制造作为推进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促进服务型制造,通过实体制造业服务化催生新业态。二是引导生活服务型实体企业向新消费转型。可引导生活服务型实体企业主动出击,向新零售、新餐饮、新服务等方向转型,密切关注新一代消费者的诉求,提供各方位新的消费体验,千方百计创造新供给。三是鼓励生产服务型企业在融合发展中大显身手。支持其凭借技术、管理、设计、销售渠道和供应链等优势,在解决服务对象的难题中形成本企业的独特竞争力。四是加快形成大、中、小微企业既分工协作又特色发展的结构化梯队。推进龙头企业打造、高成长企业培育、小微企业成长等分类培育工作。
4.加大要素供给,做优企业主体
一是强化制造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推广等。二是放宽限制,突破瓶颈推动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具体运用。通过放宽城市及行业管理限制、人才技术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大数据、VR、3D打印等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具体运用(如:无人驾驶车辆牌照发放问题、3D打印假牙在市属医院首试的投标门槛问题等)。三是健全融合发展通才的引进培育体系。关注、挖掘、引进和培育实体产业与新经济融合发展方面的通才四是进一步营造支撑风险投资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补好资本短板。发挥好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集聚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补好融合发展的资本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