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在历史文化上再造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几点建议的提案
时间:2020-06-05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在历史文化上再造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几点建议的提案
提案者 谭晓红
情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期间,对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给予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人文辉煌厚重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更是其迸发新活力、增创新优势的动力之源。
具体建议  1、再造老城活力,留下记忆乡愁必须有物化体现
     要有可触可感的物化载体。说到人文方面的物化载体,“西关小姐”是广州城市生活的“文化名片”。广州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音乐剧《西关小姐》借用了这个文化符号,用它来传递岭南风情,又用它来阐释慈善大爱,从而为“西关小姐”注入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考虑进一步打造《西关小姐》大型城市实景演出的创新平台,以“创意性”的项目和“产业化”运作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彰显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广东音乐有着辉煌的历史,曾有“国乐”之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州有闻名中外的广东音乐、粤剧粤曲粤讴;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马思聪冼星海萧友梅。曾经是“流行音乐之都”,现在是“世界合唱之都”,广州应该写好“音乐”这篇大文章,振兴广东音乐。要用物化体现出来,建议在珠江边和公园里铺设“音乐石凳”,市民、游客只要选按石凳上的按钮,隐藏在石凳的音箱就会播放各种能够留下记忆、记住乡愁的广东音乐名曲。“音乐石凳”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可动员企业冠名(镌刻在“音乐石凳”上)赞助。可以先在珠江两岸先搞试点,这也是非遗文化的一种物化手段。
     同时,可以引入5G、VR等科技手段,让非遗文化活灵活现,可感可知,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走近广州的非遗文化。
2、再造老城活力,留下记忆乡愁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城市需要更新,但城市更新与复兴应该注入深刻的社会与人文内涵,忽视社区利益、缺乏人文关怀、离开社会脉络的更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再造老城活力,留下记忆乡愁应该分类引导。哪些留,那些改,哪些再造?在了解清楚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之后,再统筹考虑、分类实施。比如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实施文物建筑保护的地带,不要重蹈拆了又重建的旧辙。哪些是要提升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的地带;哪些是需要配备公共服务资源的地带,这些都需要站在全市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安排,再分别个性化实施老城优化方案。
     不同的区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推动自身的优化、转型和升级。当然,对不同区域的考核目标也应该结合实际实施有针对性的考核目标。老城市应该让居民、建筑、产业的密集度疏密有度,该密集的区域密集,该抽疏的地方抽疏。比如有专家提出,琶洲、环市东、北京路一带等会展、总部和商圈的聚集地,就应该有着高密度配置资源,而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东山湖畔,就应该抽疏密度,不应过于密集。要充分挖掘原有的城市肌理与建筑形态,寻求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传统空间和现代功能的融合,注重现代城市元素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以及不同时期建筑元素的相融合。
   3、再造老城活力,留下记忆乡愁要广泛征集良策
     在发展战略上跳出广州看广州,思考如何与周边城市合作与错位发展;在规划上以顶层设计的高度,拓宽国际视野,重视专家关于广州发展的意见,精心跟踪和配套服务,每年专门把专家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整理成册,作为决策参考,同时正式公开出版。
     如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可以考虑由市委市政府列出几个专题,在国内外广泛征集解决方案,同时彰显市委市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