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呢?
日期:2023-06-02
日前,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广东农垦》副主编付伟,市政协委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和增城区政协委员、广州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建强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在新发展格局下,广州如何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市政协委员李建武、主持人林海婷、市政协委员付伟、增城区政协委员黄建强
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
大国的事,千头万绪,但吃饭问题始终是“天字第一号”的问题。14亿人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巨量的粮、油、菜、肉。粮食是生存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所有的梦想或烦恼都是吃饱饭以后的问题,在吃饱饭以前,吃饱饭是唯一的梦想和烦恼。从数据上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靠自己养活了自己。然而,从百年变局上看,当今世界,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地缘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交织缠绕、相互叠加,粮食安全依然是头等大事。
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方面公布数据,自2019年以来,广州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四年增长。2022年,广州共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4.82万亩,增长率2.2%,粮食产量15.38万吨,增长率2%,超额完成省下达市的粮食生产指标任务。然而,广州作为粮油主销区和重要粮油集散地,粮食供需保障压力大,保供任务重。在新发展格局下,广州如何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利用自身优势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提到粮食安全,您想谈什么呢?
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广东农垦》副主编付伟:我想聊聊海洋牧场这种新型的农业模式
“今年,我想聊聊海洋牧场。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我们看到内蒙古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这是一个牧场。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海洋里怎么会有牧场呢?简单来说,海洋牧场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这里的‘海洋’不是指近海,而是指深远海。我们把各种鱼虾放在一个限定的区域范围内养殖,为我们的餐桌提供美食,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付伟介绍。
付伟表示,海洋牧场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名称,叫做“蓝色粮仓”。“这意味着我们所说的粮食已经不仅仅指水稻、小麦这些农作物了,还包括水产品、菌菇等其他食物。深远海的水产品可挖掘的潜力是很大的,广东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一个省份,水产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我们的生产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还是沿用传统的近海养殖、远海的捕捞的生产方式。”
“由于长期出海捕捞,我们的渔业资源正在逐渐枯竭。所以在休渔期,老百姓很难吃到新鲜的海产。而海洋牧场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存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养殖的方式来增加新鲜海产的供给,即便在休渔期,我们也能吃到非常新鲜的海鲜。”付伟表示。
市政协委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我们连续两年实现了双季稻年亩产达1500公斤的目标
李建武介绍,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是袁隆平院士亲自谋划和组建的一个研究院,主要研究杂交水稻。“2020年,袁隆平院士提出广东双季稻亩产达1500公斤的超高产攻关计划。我们一直重点关注袁隆平院士所说的高产攻关的四个因素:一是良种,种子一定要好。二是良法,栽培技术一定要好。三是良田,我们要选好地。四是良态,我们需要良好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了双季稻年亩产达1500公斤的目标。在广州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不少经验。我们现在的种植地点海拔低,昼夜温差不够大,达不到这种高产的气候条件,所以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不是很高。接下来,我们准备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更合适的地方种植杂交水稻。”李建武说。
主持人:粮食安全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广东农垦》副主编付伟:
“粮食安全是一个让大家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大家每天都会吃粮食,这是我们很熟悉的食物。然而,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粮食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紧缺。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我们的粮食安全现在还是没有问题的。目前,我国三大口粮即大米、小麦、玉米的自给率可以达到97%以上。”
付伟表示,从三个层面上看,粮食安全仍然值得重视。“一个是国际大环境,外部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的产业链体系的变化会影响我国的粮食供给。另外,农业竞争力也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家,不像地广人稀的大农业的国家,这些国家可以实现大农场和机械化。我们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的价格在不断上涨,这就直接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此外,我们面临的资源瓶颈也是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主要的瓶颈就是土地问题。所以我国现在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障我们最基本的粮食产能。总的来说,我国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也就是基本上可以平衡,但这是一种比较紧张的平衡状态。”
主持人:您认为广州应该如何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呢?
市政协委员、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
“我认为发展智慧农业能够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真正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2019年,我们研究院开始在黄埔区大吉沙岛的一片100多亩的试验田上种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劳动力成本特别高,每天投入的劳动力成本比平均水平高出了将近一倍。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我们估算了一下,发现亩均投资力度与农业产值不匹配,也就是赚不到钱。”
“如何将劳动成本降下来呢?我们开始探索一种智慧农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从播种、插秧、收获、打药到后面的稻谷烘干、成米整个过程均没有人工参与,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我希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实现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智能化,稳定和保障粮食安全。”
李建武建议,广州可以建设一批广州市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和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立粮食及重要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航天遥感与智能光谱应用、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业投入、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领域创新,降低智慧农业使用成本。另外,以农业遥感与智能农机“智慧农场”示范基地为关键的网络节点通过统一部署、同步监管、分级负责数字化运维,能够提高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村宽带、农村5G基站等涉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形成基于农业三产融合的闭环产业供应链模式。
人才培养方面,李建武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线专家学者可以定期到乡村授课,培训内容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有智能化农业装备技术及应用、农用无人机的推广应用及管理服务、智慧农业关键技术及初步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又要涵盖设施农业智慧化生产及自动化装备技术等热点,让农民更好地应用智能化设施,同时促进智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增城区政协委员、广州乡村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建强:
黄建强以增城丝苗米为例,讲述了公用品牌打造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他介绍,增城丝苗米年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值约2.5亿元,近年来已进行了产业化发展,设立了广州市增城区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产业园综合总产值达14.51亿元。但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增城丝苗米”品牌竞争力明显不足,无法承载地域价值、文化价值和环境价值。
“因此,我们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在原有的种植标准、加工标准、产品质量标准、仓储标准等各类标准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标准化质量追溯和监管体系,完善品牌准入和使用标准、品种保护与品牌保护机制。我们要让大家知道‘最好丝苗米在增城’。另外,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增城丝苗米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合力推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掘特色优势资源,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强品质,品质促品牌,品牌享溢价,打造增城丝苗米这样的公共品牌,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业的效率,让增城丝苗米一头连着百姓的健康,一头连着农民的小康。”黄建强表示。
全媒体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