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加大抗战遗址群保护利用力度,用活用好抗战历史资源
日期:2025-08-29
日前,广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主任徐科飞,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海珠区人大代表罗林虎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如何加大抗战遗址群保护利用力度,用活用好抗战历史资源。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广州市政协委员徐科飞、主持人吴央央、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罗林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州是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广州人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赴国难,书写着一部抵抗侵略浴血奋战的民族斗争史。
广州有众多抗战遗址遗迹。一是反映抗战重大事件类纪念碑、纪念园、纪念亭类,比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陵园、“血泪洒黄华”碑等。二是日本侵略者在广州的暴行、罪行遗址遗迹类,比如南石头的“粤海港检疫所旧址”、位于中山大学的抗战时期日军细菌试验遗址等。三是重要指挥抗日根据地、纪念地旧址类,比如1945年广东地区日军签字投降的见证地广州中山纪念堂、西塱裕安围革命老区纪念馆等。四是重要人物的纪念馆、故居、纪念小学,比如卫国尧纪念小学、卫国尧烈士纪念馆、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等。五是日军遗存建筑物,比如龙口东路侵华日军飞机库遗址、白云区永平街侵华日军飞机库遗址等。
广州抗战遗址遗迹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也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实物记录。这些抗战遗址遗迹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后代的重要载体。保护广州抗战遗址遗迹,既是守护民族集体记忆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国家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广州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情况如何?怎么用活用好抗战历史资源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广州在抗战遗址遗迹资源活化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广州市政协委员徐科飞:
“我们说有些抗战遗址遗迹消失了,并不是指它们不见了。有的遗址遗迹因为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有的因为城市更新而零散分布在城市多个角落,比如位于天河区沙东街白云山麓马头岗、沙河濂泉路和广园路交界一带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该地本是纪念抗战英烈的重要场所,然而,我们调研发现,现在那里却堆放着杂物,摆放着电动车,连门牌也难以辨认了。”徐科飞表示。
徐科飞委员认为,广州部分抗战遗址保护力度不够,对革命遗址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有些抗战遗迹已严重破损,抢救保护和修缮重建困难,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另外,他认为广州的抗战遗址资源开发活化利用单一,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部分抗战遗址遗迹活化利用简单、展示形式单一。广州利用革命遗址遗迹开发的红色文化精品还不够多,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罗林虎:
“我在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只是挂了一个牌,基本没有其他的保护措施了。很多遗址一直在自然环境下风吹日晒,缺少专门的维护。”罗林虎还表示,广州对于抗战遗址遗迹的宣传还不够,有些抗战遗址尚存,但位置难寻。还有个别遗址虽然地理位置较好,但由于损坏严重或缺乏宣传,也较难找到。
“位于广州市黄华路黄华塘的抗日战争纪念石碑,碑额以隶书铭刻“血泪洒黄华”五字,碑文记载日军对当地轰炸暴行及民众伤亡情况。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对广州狂轰滥炸,许多房屋和田园被毁,无数市民在炸弹下丧生。1938年5月30日和6月10日,广州近郊黄华塘乡先后两次惨遭敌机轰炸。这个纪念碑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但是现在能够讲出关于它的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罗林虎说。
他还指出,部分抗战遗址的管理、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相关的制度规定和有力的监管。“有些遗址因历史原因已经找不到了,我们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原址挂牌加以说明。”
主持人:广州应该如何利用好现存的抗战遗址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徐科飞:
“我们建议文旅融合,利用抗日战争的史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活用好抗战历史资源。广州抗战遗址可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既能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也能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目前大家看到的很多展览都是静态陈列,我们可以将静态陈列和动态体验相结合,打造数字博物馆,提供全息投影的讲解。”徐科飞还建议,强化抗战遗址的教育示范功能,发挥好抗战遗址遗迹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广州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特别对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提升旅游景区内涵建设与开发抗战遗址旅游景点的线路结合起来,完善抗战历史旅游区域网络与布局,加强抗战旅游体验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他建议,广州可以组织开展“铭记抗战历史、展望世界和平”系列研学之旅,将抗战遗址遗迹作为重要元素放在研学活动里,为港澳青年学生和海外华侨子弟提供参访交流的平台。“保护和活化利用抗战遗址遗迹需要多部门合作,相关单位可以组织人员对全市抗战遗址遗迹进行摸查,摸清全市抗战遗址的‘家底’,联合开展革命遗存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收集整理出版《广州抗战遗址群》相关书籍;通过挖掘、整理、提炼和整合抗战文化,将抗战遗址打造成教育基地。”
广州民革孙中山研究学会副会长罗林虎:
“我建议在从化区筹划建立‘粤北战役’史迹陈列室。粤北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在广东中北部山区展开的大规模战役,遗址史迹非常丰富,主要散布在广州北部地区。我们可以在陆军第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广场空地建设抗日战争‘粤北战役’史迹陈列室或固定展板,宣传相关历史。”他表示。
文: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