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政协委员话民生|加强雨季道路巡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日期:2025-09-26     

  日前,广州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广州市天河区政协副主席岳朝阳,广州市政协委员、民建广州市委会委员,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物业管理部总经理黄惠雯来到《政协委员话民生》节目,一起探讨如何保障雨季道路交通安全。 

(点击音频,听详情↑↑↑)

  (左起依次为广州市政协常委岳朝阳、主持人吴央央、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市政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市民出行的安全性和生活品质,也是展示城市面貌和治理效能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广州雨季频发,市政基础设施面临挑战。在持续降雨的情况下,城市道路出现了坑洼、沉陷、积水、路砖破损等现象。这些“路面伤口”不仅影响交通顺畅,更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对老年人而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可能意味着摔倒风险;对驾驶员来说,夜间积水坑洼犹如隐形陷阱。 

  面对这些挑战,广州市积极应对。番禺区大龙街在治理福田路和边岗路时,采取系统化方案,先解决排水问题再修复路面,从根源上消除积水隐患。黄埔区云埔街道与增城区新塘镇则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确保交界路段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改造后的道路不仅提升了通行安全性,也改善了周边商业环境。 

  然而,道路维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这对城市道路建设标准、材料选择、排水设计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城市道路犹如城市的血脉,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活力。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广州的道路维护工作应该如何推进呢?未来,广州如何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市民安全出行呢?本期节目一一为您解答。 

  一起回顾节目精华片段↓↓↓   

  主持人:您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话题呢? 

  广州市政协常委岳朝阳: 

  “我们这次讨论的话题实际上跟市民的日常生活都是紧密相关的。在极端天气的时候,坑洼、沉陷、积水等原因造成的道路不通畅会影响城市的运作。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件提案来建立城市管理者与市民之间的反馈机制。”岳朝阳表示。 

  “我们看到,近年来广州的城市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前些年,我开车上班经常堵车,通勤时间基本都在一两个小时。现在,我们道路的建设管理水平都提升了,加上我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了。”他说。 

  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这两年,极端天气对广州的影响非常大。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对道路的破坏力是很大的。雨季对道路的影响也会给市民造成不便。在这个时候,我们出行时如何及时、直观、准确地掌握信息,让管养单位及时修复受损路面,这非常关键。”黄惠雯表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应急处理的水平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关系到市民安全出行。因此,她参与相关调研,希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主持人:您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存在哪些问题呢? 

  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一方面,施工与养护标准缺失。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人行道施工与养护缺乏统一标准,特别是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维护周期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她还指出,由于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道路上的污水、电力、通讯井盖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给它们的管理运维和报修造成很大困难。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非机动车道规划,导致人行道承受了远超设计标准的交通压力。 

  “另一方面,道路和人行道损坏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不仅会加剧损坏程度,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她表示,长时间的损坏状态也会降低市民对政府管理的信任度,打击市民参与上报积极性。 

  广州市政协常委岳朝阳: 

  “我认为现在信息反馈机制存在不通畅的问题。市民发现道路损坏后,往往因不了解上报流程或觉得报修程序繁琐而放弃报修,导致管理部门难以及时获取道路损坏信息。另外,部分地区的报修系统存在响应慢、处理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道路损坏的状况。”他说。 

  主持人: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呢? 

  广州市政协常委岳朝阳: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管理水平。一是管理机制方面,我们每个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建立能够统筹协调的共享机制。每个部门间信息能够互通,这样有助于多部门协调和统筹推进。二是标准制定方面,各部门可以一起协商,制定一个关于道路修复的统一标准,保证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反馈机制方面,我们要建立一个能够统一收集民意并反馈民意的闭环机制的平台,畅通民意表达与反馈。”他表示。 

  广州市政协委员黄惠雯: 

  “首先,要统一简化报修机制,激励市民参与。我们可以建立统一的道路报修平台,由12345统筹分派维保任务,通过热线电话及微信小程序等渠道上报,进一步简化市民上报程序,实现‘1句话,2张图,1个定位’的便捷报修方式。维修完工后,通过手机短信或微信小程序向上报人反馈形成闭环。”她说。 

  她还建议加强智慧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道路管理系统,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监测道路状况,实现损坏预警与主动报修,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检车、高清监控等设备开展高效巡查,提高巡查效率与覆盖面。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道路健康档案,实现精细化管理。 

  “我们还可以强化雨季修补专项行动。针对雨季道路损坏严重的现状,开展‘小修不过夜,大修不过周’的专项修补行动,确保一旦发现道路损坏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她表示,这样的专项行动能够快速调配资源,高效完成修复工作。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加大雨季期间的道路巡查力度,发动道路保洁人员主动参与、主动报修、主动提醒,确保市民出行安全畅通。

  文:记者 卢智杰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