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羊城派》:【有事好商量①记者跑】口袋公园深度融入社区网络,激发内生治理活力成关键
日期:2025-09-30
本期话题:建设口袋公园,打造优美绿色空间
云山珠水情,广府社区美。广州的街巷间总有“一抹绿意”令人心动,它们藏于闹市街角,以方寸之境纳草木风华,用咫尺天地载市井温情,它们就是口袋公园。
近年来,广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开展,一座座小而美、融合创意与功能的口袋公园应运而生。城市的“金角银边”小空间,不仅扮靓了羊城,更“兜”起广州居民的幸福时光。
截至2024年年底,广州全市建成口袋公园428个,弥补了中心城区大型绿地分布不均的不足,为市民营造了“家门口”的高品质绿色休憩空间。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近期,广州市政协城建资源环境委围绕“建设口袋公园,打造优美绿色空间”的主题,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广泛开展调研,与职能部门共谋“口袋公园建设管养”的发展良策。

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专题调研组实地调研 受访单位提供
城市边角地“摇身一变”
成为“家门口”游乐好去处
走在广州街头,一座座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在城市角落,让市民开窗见绿、推门赏景。记者走访观察到,昔日的城市边角地、闲置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市民休闲游乐的小绿洲。
在越秀区洪桥街马庄巷社区法政右巷,有一个藏身于居民社区中的口袋公园——马庄巷社区公园。它的前身是一个闲置工地,改造后成为了4000平方米的公园,里面种植了60多棵树木,包括大腹木棉、白兰、芒果、石榴等植物,街坊们不同季节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
2700平方米的草坪是孩子们撒欢的乐园,小朋友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在滑滑梯上你追我赶。
在马庄巷社区公园里,还设置有环形慢步道、风雨廊、文化景墙,并配备多个休闲健身设施,如太极揉推轮和上肢牵引器等。此外,马庄巷社区党群服务站、马庄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书屋和马庄巷社区居委会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
口袋公园虽然规模不大,但胜在便捷、离家近,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以及亲子家庭密度较高的居住片区,这些公园更是成为附近儿童的“游戏园”,家长的“遛娃圈”和老人家的“社交圈”。
崇文三路口袋公园位于荔湾区广钢新城崇文三路与荔勤北路口西侧,毗邻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分校、中海青檬幼儿园。场地曾经为一处封闭的渣土堆放点,雨天存在泥水外流的问题,困扰居民多时。
经过改造设计,利用海绵城市做法,园内大型下凹式海绵绿地,结合地下设置的海绵蓄水罐,尽可能地调蓄收集暴雨时的雨水径流,并加以回收利用,满足场地内的灌溉需求。

口袋公园成为居民们游乐的好去处 严艺文 摄
记者近日在荔湾区崇文三路口袋公园看到,每逢下午放学时分,这座小公园充满着欢声笑语。场地内多样起伏的地形,结合攀岩、攀爬绳等攀爬设施,给予孩子们在探索自然中成长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公园内还设有以化学元素为主题的活动项目,如显示各原子电子层结构的“元素周期表”梅花桩、体现方正晶体结构的“氯化钠”攀爬架滑梯、展现独特六边形结构的“苯环”平衡木、在地面立体呈现的“水”“二氧化碳”“甲烷”分子结构的球体模型等,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温习化学知识。
融入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
提升参与感与体验感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看到广州的部分口袋公园在设计之初就引入自然美景。白云新城云憩里公园在保留地块原有乔木的基础上,新栽种了50多种耐水的岭南花草,让昔日的积水荒地蜕变成为城市绿洲。这是广州首个山坡海绵公园,在植物景观中融入了生态科普,市民在游园的同时,还可以了解芳香植物和海绵城市的相关知识。

白云新城云憩里公园融入了生态科普 严艺文 摄
从“边角之地”到“文化载体”,越华路口袋公园将岭南古典建筑运用到公园的设计中,一草一木尽显羊城风韵,卵石摊、琉璃瓦、青砖墙,进入园内,街坊们仿佛瞬间化身为古代的诗人,真所谓“水色山光皆画本,花香鸟语总诗情。”
部分口袋公园还融入文化设计,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和艺术审美的升级。越秀区作为“广府文化源地”,是广州2000年以来不变的城市中心,历史文化浓厚。
位于越秀区原广九车站(又称大沙头站)旧址的广九铁路纪念园,放置了旧式“建设型”蒸汽机车和两节绿皮车厢,运用300米铁轨和枕木铺装,这些旧物重塑了广九车站场景,让文化融入公园骨血的“记忆载体”。园中还陈设当年广九车厢的《餐车食品价目单》《简明行车时刻表》等,以地面雕刻的方式再现《广九铁路路线全图》。
在纪念园的建设中,政企共同建设不可少。“在广九铁路纪念园建设过程中,为最大程度保留广九铁路的历史风貌,区政府主动对接广铁集团,充分发挥国企的责任担当,成功获赠翻新后淘汰的火车头和绿皮车厢,显著提升群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越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卫国说。
从“享受者”变成“共建者”,探索社区内生治理
除了有特色的口袋公园,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部分公园缺少辨识度,景观相对同质化,岭南特色表达薄弱。“我认为口袋公园还可以增添更多的文化介绍和文化长廊,例如岭南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广东的历史。”广州市技师学院学生敬涵说。
还有市民表示:“口袋公园的设施和维护要结合,可以考虑设置售卖商店、充电桩、垃圾暂存等便民设施,更具持久性和便利性。”
此外,要让口袋公园始终贴合居民的需求,单靠规划设计或文化注入还不够,如何让社区居民、企业从“享受者”变成“共建者”,激发社区的内生治理活力,才是口袋公园建设的关键。

口袋公园建设要激发社区的内生治理活力 严艺文 摄
在海珠区海洲路,有一个企业共建的“同心口袋公园”——东升同心口袋公园。该公园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企业投资两百万进行设计打造,项目建成后会有林荫步道,会有下沉式的草坪广场,也有休闲的台阶,是一个小而美,而且功能齐全的口袋公园,提升周边营商环境质量。
随着口袋公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和管理这些“绿色宝岛”值得深入考量,公园式商场是收益反哺管养的一种有力尝试。
“公园+商业”的模式生动地体现了消费场景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成功实现了市政公共设施运维、商业盈利、民众需求的多赢格局,给公园带来维护运营的盈利模式,从“建设好”“运营好”到“管养好”,让口袋公园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文:记者 严艺文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