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FM》:有事好商量|建设口袋公园,以方寸之美提升城市品质
日期:2025-10-09
广州的街巷间总有“一抹绿意”令人心动,它们藏于闹市街角,以方寸之境纳草木风华,用咫尺天地载市井温情,它们就是“口袋公园”。正是这一抹抹隐匿于繁华街角、栖息于社区一隅的动人绿意,成为广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截至2024年底,广州已建成口袋公园428个。广州出台了《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了《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等规划文件,鼓励更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公园、绿地这些便民设施,也支持在绿地里加入体育、康体设施,推动绿地开放共享。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管养从“见缝插绿”的物理更新,迈向“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市民共创”的深层变革,近日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第三期聚焦“建设口袋公园,打造优美绿色空间”,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并与市林业和园林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区人民政府等职能部门面对面协商,共同探寻口袋公园的发展路径。
规划引领,深度融入社区空间网络
作为“见缝插绿”的民生工程,口袋公园要从“小而美”的设计蓝图转化为遍布羊城的实景绿地,离不开“规划引领”的有力支撑。
市政协委员曾春航认为,从当前广州口袋公园建设实践来看,在“融入社区生活圈”这一维度仍存在可以进一步改进提升的空间。一是规划选址需突破单纯“见缝插针”的局限思维,开展深度调研与分析,建立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体系;二是将口袋公园作为社区“5-10分钟生活圈”的核心节点,串联绿地、慢行系统、文体设施与商业网点;三是通过空间或活动冠名、增值项目植入等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或发掘市场价值的方式来参与口袋公园的管理和维护。
市政协委员陆斯云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提出建议。她认为口袋公园应成为“生态跳板”,缝合社区生态碎片,在建设过程中应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绿美广州”体系。
“我认为口袋公园可以实现一园多用。”市政协委员徐斌提出“一园一策”与弹性设计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前期需求摸底,配置符合社区特质的功能模块。同时,他建议口袋公园在规划阶段应预留弹性空间,让公园能随社区需求“持续进化”,成为“动态的社区客厅”。
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陈迅介绍,广州已出台《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等文件,并鼓励高效利用土地增加便民绿地,支持在绿地中融入体育、康体设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王冠贤表示,广州已在《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构建“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体系,同时鼓励将河涌边、桥下空间等“犄角旮旯”转化为“金角银边”,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
文化在地共生,让口袋公园成为“文化载体”
一座让人民满意的口袋公园不仅要有形象美,还要有丰富的内涵。越华路口袋公园巧妙运用岭南古典建筑元素,青砖墙、琉璃瓦、卵石滩,尽显羊城风韵,令人仿佛穿越时空,体会“水色山光皆画本,花香鸟语总诗情”的意境。广州钢铁厂崇文五路口袋公园,则保留工业遗址“龙门吊”,融合生态设计,留住了广钢的城市记忆,让历史在绿色中延续。
广州历史底蕴深厚,如何让本土文化与口袋公园有机融合呢?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市政协委员曾春航强调,文化共生的关键在于“深挖在地叙事”,而非简单贴标签。他以广九铁路纪念园为例,该公园未空谈“铁路文化”,而是保留绿皮车厢、蒸汽火车头等实物,在铁轨旁设置休闲座椅,让居民在休憩中触摸历史,实现“绿色空间”与“文化记忆”的深度融合。
市政协委员陆斯云关注“居民参与的文化共创”,建议在口袋公园定期举办非遗市集、设置微舞台,引入广绣、榄雕、粤剧等元素,形成“非遗体验+夜间休闲+文化消费”的闭环,让口袋公园白天有活力、夜晚有温度,成为激活社区文化活力的“夜间引擎”,真正成为“居民自己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政策层面为文化融入提供支撑,编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强调通过微改造将口袋公园变成文化载体,并在实践中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王冠贤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口袋公园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驿站”,让文化无声浸润到百姓身边。
多元共建共享,激发社区内生活力
口袋公园要贴合居民的需求,持续焕发活力,单靠规划设计或文化注入还不够,关键在于激发社区内生治理活力,让市民从“享受者”转变为“共建者”。
海珠区海洲路的东升同心口袋公园是一个生动案例。该公园由企业投资设计打造,衔接周边绿地形成景观带,体现了“政府主导、社会投入、活化管理”的新建管模式,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传递了企业的绿色品牌价值,实现了公益与经营的双赢。
市政协委员曾春航认为,要让口袋公园“活”起来,首先得完善社区共管机制。他建议,推广“社区园长”“护绿志愿队”模式,在各口袋公园选拔热心居民担任“园长”,负责日常巡查、协调设施维修与绿化养护,定期组织居民议事会收集建议;同时借助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一园一网格”实现跨部门协调,让居民成为公园的“守护者”。
市政协委员陆斯云聚焦“造血”模式创新,为公园长效运转注入“源头活水”。她建议分层开放经营,如在商务区公园引入轻餐饮反哺管养,在居住区公园设文创市集、自然课堂等半公益项目,并探索绿色金融等多元资金渠道,为公园注入“源头活水”。“只有让公园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陆斯云表示。
市政协委员徐斌认为,必须将“全过程参与”做实做深,让居民从选址、设计、施工到后期管理全程介入,才能真正使其从使用者变为建设者和守护者。“只有把公园当成自己的家园,大家才会真心守护,避免出现‘经营与需求脱节’‘钱花了却不好用’的情况。”徐斌说。
“目前,广州已构建了由1577名人民设计师覆盖城乡社区的服务矩阵,在口袋公园建设中形成多种参与模式。”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陈迅表示,广州在共建共治方面已有诸多实践。陈迅介绍,一方面,组织社区居民共同治理,如白云区夏良村初心田园口袋公园,组建由居民、学生、亲子家庭组成的维护团队,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实现可持续运营,用活动收益回馈居民;另一方面,发动政企合作,今年联合市工商联推动111个“同心口袋公园和同心街角小景”建设,由企业捐建,预计年底全部开放,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人民设计师”工作,推动公众深度参与。
广州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汇聚了委员智慧与部门力量,为口袋公园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广州将继续推动口袋公园从“城市绿色补丁”升级为“市民幸福发生器”,让“云山珠水情,广府社区美”的生态福祉,惠及更多市民群众。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记者:卢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