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广州的“百姓提案”,为何能被全国争相学习?
日期:2025-11-07
编者按:11月7日,南方日报GC02版刊登了文章《广州“百姓提案”扎根生长——四年来收集约2800件,近900件转为正式提案,700多件审查立案》。现转载报道,以飨读者。

在广州,一个普通律师的“金点子”正在改变成千上万市民的生活。
面对全市2600多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的管理困境,律师雷鸣通过“百姓提案”提出“连片托管”方案,短短一年内就让天河区住宅电梯托管率达到98.7%,不仅明确了责任主体,更通过规模效应显著降低了业主的运维成本。
这正是广州“百姓提案”机制的生动缩影。这个由广州市政协于2021年首创的民主实践,让普通市民的建议能够直接进入政协提案体系。
四年来,广州已收集约2800件“百姓提案”,其中近900件转化为正式提案,700多件审查立案。今年以来,这一成功的“广州样本”,已吸引来自上海社科院等高端智库及全国多地高校专家团队专程赴穗“取经”。
如今,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在本土扎根生长,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辐射力,持续拓展民主参与的边界。
生命力
“百姓提案”之所以能在这片改革热土上生根发芽,关键在于它精准切中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两个核心命题,即如何在体制外群体日益壮大的背景下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如何将分散的社会智慧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市场主体超过1.6亿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仅民营企业管理者和个体工商户群体规模就超过两亿。这个在“体制外”蓬勃生长的庞大群体,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州市政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结构变迁,通过“百姓提案”这一制度创新,成功将这股社会能量导入治理体系。
首先是提案源头的“破圈”。传统政协提案仅限于委员提出,而广州常住人口超2000万,政协委员仅500余名,代表性不足的瓶颈显而易见。
“百姓提案”打破了这一限制,让普通市民直接参与提案发起,四年来收集的2800件“百姓提案”中,近900件成功转化为正式提案,相当于为政协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其次是办理流程的“双轨融合”。一方面,“百姓提案”保持了提案工作固有的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要求;另一方面,又大胆开放,通过微信小程序、委员工作室等渠道降低参与门槛。这种“开放+规范”的双轨制,既保证了提案质量,又激发了参与热情。
最重要的是信息质量的“去伪存真”。委员也不一定真正能够突破信息茧房,“百姓提案”通过直接向社会开放,获取第一手的“真信息真思考”,大大提升了提案与现实需求的适配度。这种基于真实民意的决策参考,正是提升治理精准度的关键。
天河区的实践为这种生命力提供了生动注脚。天河区政协委员深入基层调研时发现,全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超2600台后,普遍陷入“业主自管困境”——运维成本高、安全管理不足、责任主体不明。
来自律师行业的“百姓提案”人雷鸣提出的“连片托管”方案,通过市、区政协联动推动,在短短一年内就使住宅电梯托管率达到98.7%,其中连片托管比例达28%。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明确了责任主体,还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了业主分摊支出,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治理效果。
更令人信服的是,“百姓提案”展现出的强大“变现能力”。广州市民刘永富提出的打造城市“云道”建议,不仅被纳入专项规划,更在2024年8月形成了具体的《天河区云道系统建设规划方案指引》,规划建设52.7公里的新型休闲旅游碧道系统。
“金点子”到“施工图”的快速转化,彰显了这一机制将民间智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能力。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是“百姓提案”构建的一套完整闭环:群众提线索、委员深加工、部门抓落实、效果受监督。
正是这种将“民主参与”与“治理效能”紧密结合的制度设计,让广州的“百姓提案”超越了简单的民意征集,成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引擎。
辐射力
在此基础上,广州“百姓提案”进一步展现出广泛的辐射力,特别是通过“青年百姓提案”专项活动,将民主实践延伸到年轻一代,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活力。
市政协办公厅与团市委共同组织开展“青年百姓提案”,旨在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的优势,引导青年为广州发展建言献策,并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其参政议政能力。
“青年百姓提案”围绕“青年成长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两大方向,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等主题,广泛发动青年群体参与。
例如,2025年开展的“我为广州‘十五五’规划建言”活动,通过部署动员、选题申报、组织辅导、调查研究等环节,系统收集青年群体的真知灼见。
活动中,青年可通过“百姓提案”微信小程序提交建议,优秀提案经政协委员认领后形成正式提案,纳入交办、督办、反馈闭环。这一做法不仅拓宽了青年诉求表达渠道,还挖掘了一批“百姓提案”骨干人才,为政协工作储备了后备力量。
“青年百姓提案”既是“百姓提案”品牌的深化,也是其辐射力的体现。它通过制度化设计将青年群体纳入民主协商过程,增强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广州“百姓提案”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激活了社会智慧,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从百姓的“金点子”到青年的“好声音”,它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和广泛的辐射力,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文:南方日报记者 洪钰敏
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