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和: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广州日报专稿)
林元和: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广州日报专稿)
日期:2012-01-10
文 记者李栋
“尽力了,足矣”,2012年1月9日,62岁的林元和从广州市政协主席的位置上卸任,即将开始新的生活。回顾43年的工作经历,以知青开始,到政协主席结束,生命轨迹划过上海、安徽、广东,从政22年,当过十年厂长、经贸委主任、政府副秘书长、副市长、市委书记、政协主席,林元和对这样的人生“很满足了”。“青春留给自己,生活刚刚开始”,老林笑了。
关键词:激情
有了激情才能创造
有网友甚至媒体公开质疑:“林主席,真的是您本人的微博吗?有人帮助更新吗?”林元和坚决地答道:“有人老是怀疑是不是我自己写的,那上面的讲话风格就能看出——那就是我!”
2011年12月28日,林元和一连发了十条微博,内容是他在十一届广州市政协最后一次常委会上的发言,从十个不同方面系统阐述了他对政协工作的主要观点,没有长篇大论的报告,没有空话套话,林元和有他自己的心得。
“刚好一年零八个月”,政协主席这段经历在林元和20来年的从政生涯中并不算太长,但他的信条是“什么事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到最好。”2010年4月16日,林元和当选广州市政协主席,发表感言“在政协工作要有激情,有了激情才能创造”,从一开始,他就是有想法的,他不是来政协“养老”的。
林元和上任政协主席伊始,就以一场亚运“议政风暴”展示出其激情,这是他到政协来的第一个“大手笔”。这场以亚运软实力为主题的“议政风暴”,调动了几乎政协所有参加单位的力量,开创了大规模“兵团化”的调研走访,最后形成的17份调研报告,不仅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张广宁的批示及市长突破常规的当场回应,被形容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也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热情,这次“议政风暴”甚至还刮到了北京,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等权威中央媒体的关注,被认为是开通了多条民意渠道,调动了市民的有序参与。
“政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话语权”,林元和讲话,除了很正式的场合,一般不太喜欢用讲稿,他喜欢现场即兴发挥,时不时蹦出几句精彩的言论来,他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关键词: 创新
力推“微博议政”
尽管无法断定林元和是不是第一个开个人微博的广州市领导,但力推“微博议政”却鲜明地标示出了林元和上任政协主席后的特点:他乐于接受一切新生的事物,充满激情地去创新他的工作方式。
在不少人看来,政协的工作说来就那么三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政协无非就是开开会,鼓鼓掌,举举手,枯燥乏味,但林元和在这个平台上却不断地展示出他的“创新”理念来。
在推出“微博议政”这个品牌之前,林元和做足了功课。他首先要求政协机关全面实行无纸化办公,这对于机关的不少老同志来讲是个不小的考验,但林元和坚信“不会就从头学,小学文化都学得会”,并且亲身带头,从电脑开机开始。同时,他不断强调要重视网络的作用,他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因为提出“先租房再买房”的观点而被众网友炮轰,一天点击量12万条。“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拿个ipad玩游戏了,网络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存在,为什么不介入?”
林元和在主席会议上听汇报要使用电子显示屏,与会者不是坐着看材料而是一边看屏幕一边汇报,“每天8点半一上班,就要把电脑打开,处理应办公文,这样节省时间”,在林元和的计划中,还包括实现移动办公,“在家里也能批文件”。他甚至还提出,政协开会,允许与会者可以带ipad和笔记本电脑,以方便查找资料。
为了创新工作方式,林元和对政协的工作还尝试了很多:在委员学习会上,他试着改变以往那种领导作报告的传统方式,他把委员请上主席台,让委员自己说是怎样履职的;他还创办“政协大讲堂”,请国内最顶尖的专家给委员来讲课,而且讲的内容都是最前沿的“云计算、干细胞”;他提出政协要带头开短会说短话;他要求委员调研时“想了解山区农村情况最好跟农民同吃同住”……林元和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用了四个字:富有激情。
关键词:认真
原则问题上很强势
“没时间来没关系啊,你可以不当委员,换个人来当,找个有时间的人来当,到政协就是来参政议政的,你说没时间参政议政,那你干吗要占个委员的位置啊!”
林元和说自己的为人风格其实很平和,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元元和和”,很多下属都不会怕他,但做起事来,林元和毫不含糊,在原则问题上,他表现得很强势。
他不止一次的在政协常委会上对委员到会率“发飙”。“凡是没有请假的,一个一个打电话!”在一次常委会即将闭幕之际,林元和突然说到会议出勤率问题,并对常委会75%的到会率表示不满意,“一年才四次常委会,实在没有空参政议政就不要来了。”林元和甚至当场放下狠话,老不来开会就把你劝退。
事实上,除了强调工作方式创新外,林元和的另一大突破点放在委员管理上。针对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他反复强调,要提高委员的素质。“到处有人想当政协委员,不是随便提一个就进来一个”,林元和在委员进口关上毫不退让,除了出台委员管理办法外,在政协换届中,针对一部分履职不积极的委员,政协党组首次提出了不留任的意见。
针对政协“养老院”的说法,林元和并不认可,“谁说到了政协就是休息了?”“怎么能来养老呢?”林元和说,政协一样要上班,一样要研究问题,政协机关的老同志多,年龄偏大是事实,也是优势,他们经验丰富,时间相对多,“但压力是自己找的,如果你提的建议、提案很低水平,那你政协一年来都做了些什么事呢?参政议政的能力到哪里去了呢?”
佛山故事:
力推广佛同城
“在佛山的三年半,是最难忘的经历。”如果说林元和印象最深的从政经历,他毫不犹豫会选择佛山市委书记这个角色。广佛同城、广佛地铁、治理汾江河、关闭陶瓷企业、绿化,在金融危机中率先突围……概括起来就是“种树、修路、搞项目”,林元和在佛山留下了很多故事和精彩的言论。
林元和说他是第一个在广东提出广佛同城概念的,当时叫广佛都市圈或者广佛经济圈,关于广州和佛山的关系,林元和经常用到的一个比喻是,广州是纽约,佛山就是新泽西。“广州加佛山接近于上海”。
林元和主政佛山期间,因为提出“宁可少要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的宣言而被称为环保书记,“环保书记(的称号)没表达准”,林元和说,环保仅仅是他要做的几件事中的一件而已。
“第一炮是在南海的雾庄,谐音就是雾气腾腾的庄”,当时有人担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再这样一干会造成大量的失业和GDP下降,“我分析了佛山的经济情况,制造业为主,1万多亿的工业总产值,宁可少几百亿的GDP,也要把环境搞上去,这句话脱口而出。对佛山来讲几百亿算什么,陶瓷增加值也就600亿的样子,整个陶瓷行业也就一两千亿的事情,宁可掉几百亿,也要换来一个‘白天能晒晒太阳,晚上能数数星星,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的佛山。”
在治理汾江河时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林元和喜欢听《弯弯的月亮》这首歌,在进行佛山汾江河治理时,他让人在汾江河两边一直放《弯弯的月亮》的旋律,营造出一种意境,“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动人的歌谣……”“如果汾江河是发黑发臭的,那阿娇被熏得还不掉到河里去了?”林元和笑着说。
“种树也能种出一个伟大的事业”,林元和认为, 一条美丽的大道要远远好过一大批楼房。 “粉先涂在脸上,有钱再涂到脚趾盖上”,他的目标是要让广州人离开广州进入佛山前,看到“一片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地方”,佛山就到了。也有人批评说是形象工程,但林元和认为,既是形象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既是眼前利益,也是长远利益。
卸任生活:
搞基金救助贫困生
卸任之后准备干什么?“要卸就卸得彻底,绝不到那个地方兼个什么职”,林元和的观点是“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卸任后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还有一系列的计划要实现。
“准备搞点私募基金,救助贫困学生”,林元和的第一个计划是做公益助学,是那种不拿任何报酬的慈善活动,主要是用于救助农村困难小孩读书,他的这个想法源于他当知青的经历。
林元和说他最近回了一趟当年插队的地方,安徽阜阳,一个度过了一年零10个月的知青岁月的小村庄,还是那样的贫穷。“村子里还放炮,远远就啪啦啪啦地放,还有一大群小孩子”。林元和说,那些小孩子个个长得很水灵的,看到那些小孩后,当时就有这个想法。他说农村的小孩读书都很努力,到了初中后,都出去打工了,因为打工来钱快。
知青的经历给林元和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我老林插过队,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困难都不害怕”,林元和说,除了准备资助他当年插过队的地方,还准备在广州选一些中学进行资助。
最幸福的事:
小孙子咬我脸一口
“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在农村麦场里打小麦时太累了,晚上倒在地上就能呼呼睡一觉。现在是什么呢?小孙子在我脸上咬一口,这个是最幸福的。”
卸任之后,林元和还有一个计划就是练英语口语能力,这对于一个年逾花甲的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学工科出身的林元和却很自信,“不用半年就可以”,他想学英语的目的更有意思,“是为了以后跟太太出国旅游时不用带翻译。”
此外,林元和的业余爱好广泛,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都会打,“打牌啥牌都会”,桥牌、拖拉机、斗地主没有不会的,象棋,围棋,甚至海陆空军棋也会,“麻将刚学会”。林元和还会拉小提琴、弹钢琴。
“青春留给自己,生活刚刚开始”,林元和祖籍福建莆田,但在上海出生、读书、成长,生活了18年,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而安徽则是他工作了30年的地方,最后又落户在广州,太太也从上海迁到了广州“当时对广州还不了解,现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林元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