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广州推动数字教育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为广州数字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日期:2024-11-26     

  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需。 

  近年来,广州市作为首批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智慧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目前,广州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各区也围绕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积极探索,积极促进教育资源区域均衡。 

  为推动数字教育开放创新合作持续高质量发展,近期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政协委员与市区教育局、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等开展调研协商,为广州数字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广州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围绕“推动数字教育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议题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现场调研。受访者供图 

  政府▶▷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在广州市荔湾区,百年名校并不少见,广东广雅中学便是其中一所。 

  作为广州市“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支撑校,2021年,广雅中学两个校区先后建成覆盖全校的集“云服务”“数据平台”“智能终端”于一体的智慧教室,实现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全过程、常态化、强交互、大数据和个性化应用。 

  通过构建智慧化环境和平台的建设,广雅中学实现了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和跨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这是广州数字教育的“尖子生”。 

  “但数字教育取决于学校的数字化程度,由于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不同,导致在教育数字化基础硬件设施、软件平台、数字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投入存在差距。”广州市政协委员陈煦表示,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共享,需要政府加大统筹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缩小区域间的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数字教育带来的便利和优势。 

  为推动各地区数字化建设的均衡和支持力度,近年来,针对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问题,广州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一方面,广州加大对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偏远农村学校都能接入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能够配备必要的硬件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广州积极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省“粤教翔云”应用平台、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各区自建平台的应用,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建共享。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确保各级各类教师都能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引入更多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以提高教育数字化的整体水平,并加强教育质量水平监测。 

  当下,广州正积极打造数字资源平台,同时,面对海量的社会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广州正致力于丰富优质教育数字资源,更方便用户下载使用。 

  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罗胜涛介绍,广州通过丰富完善教育资源体系,比如在市级平台上汇聚广州共享课堂,还有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等资源,同时鼓励老师开发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精品课例征集评选等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开发优质资源,来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学校▶▷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减负增效 

  在广铁一中番禺校区,一场生动的智能化教学课堂正在展开。 

  教室里,学生人手一台iPad,老师正在用大屏幕讲解。“使用iPad教学,我们可以随时调用多媒体资源,比如视频、动画来解释复杂概念,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上去了。” 

  学生通过手上的笔写下习题答案,内容同步传到老师端,老师便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 

  如今,ipad教学在学校课堂上越来越常见。目前教学中应用比较广的硬件除ipad,还有交互式白板、5G智慧体育设备、教学一体机等设备。软件方面,从数字技术教学方式来说主要分为基于融媒体资源的辅助式教学,基于工具、软件、平台的互动式教学,人机协同教学,数字实验教学和智慧课堂教学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比如采用基于融媒体资源的辅助式教学方式,利用可视化、多样化的资源呈现课堂内容;采用人机协调教学方式,用智能大数据跟踪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采用合适的数字教学资源应用于各种教学场景。 

  比如“广州共享课堂”数字教学资源可应用于教师的备课研究、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学习交流。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数字教育平台已经成为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好帮手”。 

  “通过平台(科技产品、服务)的引入,数据分析,我们学校能够详细记录并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手册。”广州十六中老师说。 

  目前,广州许多中小学引入多种智能化教育产品和平台,可以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并生成学情报告,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师生▶▷ 

  提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学校,老师如何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日常教学? 

  在广州十六中老师看来,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要求老师不断学习新工具和平台的使用,这对一些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多地融入互动和个性化教学元素,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设计课程。” 

  广州市政协委员丁丹表示,数字教育对老师们确实是挑战,因为老师们要打破旧观念、老办法和舒适圈,重建新模式。 

  对此,丁丹建议,提升老师的数字素养,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就是老师自身,外就是学校、区市教育职能部门等。“与其跟汽车比谁跑得快,不如学会开汽车”,老师要做驾驭工具的能手,让数字教育真正赋能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决定行为,老师要打破自身的局限性,以持续学习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确定性来应对现实社会变化的不确定性,主动钻研新技术,大胆尝试,在反思中改变和完善数字素养。 

  同时,学校和区市教育职能部门要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做好顶层设计,克服“坐等靠”思想,因地制宜,加强对现有的手机、电脑、一体机、小程序、平台等应用的指导,提高老师的数字技能水平、跨学科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能力等,丰富数字教育的典型案例并持续研究推广升级。 

  “老师数字素养的提高要慢慢来,允许进步有先后,按照二八定律,用少数人带动更多的人。例如:教师如果使用智慧教育云平台课程资源及数字剪辑合成手段,提高了备课效率,授课更加受学生欢迎,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老师自然就会增加使用频度的,成为数字教育的追随者。”丁丹说。 

  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并予以颁布施行,标准从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等五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在广州市政协委员贾强看来,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数字素养不仅关乎掌握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一样涉及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理解、评估、创造并负责任地使用数字信息和数字技术的能力。 

  “作为信息时代长大的新一代,数字意识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以及数字安全、数字社会责任和数字助力个人发展的思想都应该有所具备。”贾强说。 

  2022年起,广州市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教材编写、课时保障、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等举措,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人工智能知识,进行编程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素养。

  文:南方日报记者 洪钰敏

  来源:南方日报


【回到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    粤ICP备05084687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