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养老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徐强: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日期:2025-03-13
近日,广州市政协委员徐强在《关于推动机器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对广州市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产业提出建议。徐强表示,广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老龄化率已超过20%,老年人口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他建议,广州要强化技术研发与本地化适配水平,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现状:机器人养老产业发展仍有提升空间
徐强表示,广州市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技术适配性有待提升。现有智能照护机器人产品功能单一,部分设备在跌倒预警、应急响应等核心功能上准确率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如助浴、助行、情感陪伴等)。现有机器人对广州复杂居住环境(如老旧小区布局不规则、空间狭窄等)适应性差,导航避障常出现问题。同时,多数机器人语音交互系统对粤语识别和理解能力弱,无法满足本地老人沟通需求。
二是产业协同性有待提升。机器人养老产业涉及机器人研发制造、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但目前各领域缺乏有效协同。研发制造企业不了解养老服务实际需求,导致产品功能与老人实际需求脱节;养老机构引入机器人后,与医疗健康机构信息共享不畅,尚不能做到全方位为老人提供全面健康管理。
三是专业人才聚集度有待提升。养老机器人技术研发需要既懂机器人技术又了解医护、养老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广州此类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不足。
四是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机器人企业与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资源整合的力度还有待提升,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还不够多元化,距离形成全链条生态还有一定的距离。
建议:要强化技术研发与本地化适配
为此徐强建议,第一,要强化技术研发与本地化适配。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针对广州气候和居住环境特点,研发更具适应性的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系统。
第二,要加强产业协同合作、拓展应用场景。政府要搭建产业协同平台,定期组织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健康机构等开展交流合作活动,促进信息共享和需求对接。
第三,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高校优化医护、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化专业跨界融合,开设机器人医护、养老相关专业及课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支持科技企业与职业院校、医院养老机构三方合作,开设“智能养老”专业,为养老服务一线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输送兼具护理技能和机器人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推动机器人企业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发远程诊疗、慢病管理等医疗机器人,并纳入医保支付试点。政府部门可通过补贴、融资租赁等方式,鼓励养老机构和家庭购买、租赁使用养老机器人,为独居老人提供低价或补贴式照护支持,培育市场需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欢欢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